第136章 第 136 章(1 / 3)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汉人重史,也擅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项政令施行了几年就被叫停,史官乃至后来的文人一定会把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

汉武帝在元狩四年颁布算缗告缗令,与之同时颁行的还有盐铁专卖令。

算缗告缗令掏的是富商巨贾的钱,盐铁专卖令掏的是盐商铁商的钱,两条法令颁行天下,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皇帝缺钱花了。

说来也是,元狩四年之前,汉和匈奴连年征战,虽说一连串的战争把匈奴打的要死要活的,但是朝廷也差不多被那些年的战事给掏空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别管打胜仗还是打败仗,要打仗就免不了花钱。

匈奴派兵南下,打输了就回北边勒紧裤腰带生活,打赢了就劫掠一番过个好年。大汉打匈奴,打输了被抢,打赢了也没法从匈奴那边抢回来。

不打不行,打也不行,怎么着都是错。

汉初休养生息大几十年才撑得起汉武帝打那几场仗,打完那几场仗,民间百姓又开始吃糠咽菜抠树皮,朝廷发不出军饷,自然要想办法搞钱。

百姓身上的赋税已经很高,不能再加重税收,不然很可能税收不上来,还会惹得民变四起,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天下再陷入混战之中。

朝廷在颁行算缗告缗令之前进行了币制改革,那时候市面上流通的钱币乱的很,从高祖刘邦到汉景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朝廷在“允民自铸钱”和“禁民自铸钱”之间来回蹦跶。

律法政令最忌讳反复无常,民间物价疯涨,连“弃市”那样的重罪都无法制止民间的盗铸、私铸的行径。

汉武帝要改币制也是为了解决民间市场混乱的问题,让那些要钱不要命的商人收敛一点,结果非但没能打击到富商巨贾,还让那些商人趁机正掺杂减重扰乱朝廷,从中又大捞了一笔。

是可忍孰不可忍,汉武帝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再能忍下去他也不是汉武帝了。

然后就是算缗告缗令和盐铁专卖令。

——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有门路的富商巨贾不光能圈钱,还圈占有土地兼并农民,官商勾结到一起,底下闹翻了天可能皇帝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人为什么要读书?还不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从史书中发现“哦豁,那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好像啊!”。

历史是个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转回来了。

大清也是正缺钱的时候,南边藩王刚刚消停,漠北蒙古暂时不需要过多防备,但是漠西准噶尔还有再北边的老毛子也不能掉以轻心。

百姓的赋税不能加重,否则的话,他们要面对的局面比汉武帝当时还要严峻。

这么一来,首选的法子就是对商人下手。

中原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不过从前朝开始,这种情况就好了许多。

汉武帝时能攒下万贯家财的多是大盐商大铁商,现在各种矿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盐商还是那个能赚钱的盐商,其他不碰盐铁的一样能赚钱。

商贾不敢光明正大的圈占田产,当官的干起这种事情来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圈地令才禁止没多少年,上头查的再严,也挡不住底下人胆大包天。

曹寅记仇,他脾气好归脾气好,不代表那些人能在他头上撒泼。

税制是朝廷要改的,诏书是皇上下的,条例是户部的大臣们商量出来的,有意见直接去京城找皇帝说去,拿他当什么出气筒?

他看上去像是老老实实当出气筒的人吗?

小曹同学拉着遏必隆说个不停,惦记着老大人对汉家典故不熟悉,特意把汉武帝时大刀阔斧打压富商巨贾的前前后后详细给他讲一遍。

曹玺找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讲到算缗告缗令进行到后期举报成风伤及农人以及小商人,导致“民如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的坏处了。

遏必隆听的咂舌,他这个年纪已经看不进去晦涩难懂的汉文典籍,能识字已经很不错了,平时闲着没事还是更喜欢出门打猎,没想到现在听着还挺有意思。

破案了,一定是他找的老师不好。

他感觉这小曹侍卫讲书就很有意思,引经据典还不让人厌烦,不知道皇上以后会不会让他教导皇子,回京之后得记得和皇上说一声。

难得有这么文武双全还风趣的年轻人,比那些老古板好相处多了。

曹玺进来后看到和遏必隆勾肩搭背的大儿子人都麻了,原本想说的话忘的一干二净,只想让傻儿子收敛收敛,别见了谁都跟人来疯似的。

“曹大人教子有方。”遏必隆乐呵呵来了一句,让人去把巡抚衙门的官儿喊来,趁现在气氛好,先把过几天要办的事情定下来,过了这一会儿他怕他找不到骂人的感觉。

江南的官场和世家大族牵扯太深,衙门里的官儿没几个靠得住的,他也没指望那些人能有多干净,只要干活儿的时候不添乱就行。

添乱的就直接送去给鳌拜,那种事情鳌拜比他熟练多了,难得遇到他和鳌拜一起办事儿还让他站到前头的事情,他一定把活儿安排的妥妥当当。

最新小说: 玄门小萌仙 回到古代当太傅 田园小相公 田园稻香颂:我的真龙天子在古代 嫡女风华:废材也能逆世为尊 雪镇疗养院 崩坏寻真 我到地球来当神 商场通古代,我灾荒年救王府满门 快穿之拯救三千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