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过渡性制度 2.资本主义首先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这种普遍的商品关系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严重束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协作分工,生产的集中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3.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和残酷竞争的压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4.劳动者摆脱了类似奴隶制和封建制下那种对于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6.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的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剩余危机表现出来。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如果被资本所有者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资本的规模就不能扩大,资本的运动也只能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或利润中的一部分用于追加资本,使资本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循环运动,这就是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有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3.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4.从量的方面看,一定是时期内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量。利润率的高低,预付资本的多少,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的高低及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5.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两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价值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6.资本的价值构成与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就称作资本的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和长期趋势看,资本有机构成,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7.资本积累导致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一是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积累不断的,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的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值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8.二是平均利润下降趋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9.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经济学家称为创造性毁灭。它一方面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4.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