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摇了摇头道: “我对她们,大多是家人的感情,又能有什么想法?” “那可不对,我看她们对五叔叔你的想法倒不一般。”张嫣带着一丝笑意开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摇了摇头。 “顺其自然吧……” “嗯……”听到朱由检的话,张嫣就知道有戏,因此对朱由校劝道: “倒不如等五叔叔及冠之后再选秀?” “也好……”朱由校想了想,微微颔首,而朱由检则是全程漠不关心。 似乎看出了朱由检有些累,朱由校也没有强留他留下看舞乐,而是在家宴后和他品了品茶,随后便放朱由检离去了。 朱由检带着李定国离去,这小子屁颠屁颠的跟在朱由检身后,紧紧贴着,旁人看着他,生怕朱由检步子太大,一脚把他踢翻。 二人走出乾清宫门的时候,齐王府的象辂已经久等。 没有什么杂念,朱由检上了车,而车内的桉上,已经堆放了上百本奏疏。 这些都是他需要处理的奏疏,因此坐下之后,朱由检便对李定国道: “勿动勿扰……” “恩恩!”李定国连忙点头,然后坐在了旁边的左首位,双手放在桌上,一只手撑着下巴,静静的看着朱由检。 朱由检则是已经打开了加急的奏疏,而奏疏的内容也是他在今日大朝会前看到的那份。 白日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要怎么回复,只是碍于自家哥哥邀请家宴而耽误了。 因此在奏疏打开之后,他便提起朱笔回复道: “兵戎之事不可外人沾染,便是兵马司,也需要汉家子弟入伍。” “瀛洲番民,可作为衙役,辅兵,工匠,却不可沾染兵戎之事……” 朱由检对兵权把控的比谁都严格,因为他很清楚让瀛洲的日本人沾染到兵权后,对大明的统治会有怎样的一种隐性威胁。 这种威胁,朱由检是不允许存在的。 至于颜思齐在奏疏中所说关于日本农民生活的事情,朱由检也很清楚,想要让日本人老老实实的臣服大明,说白了就得同化他们。 怎么同化?这很简单,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朱由检给颜思齐回复了许多,其中包括朝廷会加大皇店在瀛洲的开办,并且会平价的贩卖白布,蜂窝煤等东西。 不仅如此,生性善良的他,还大笔一挥就承诺了朝廷会在瀛洲建立大小一百个水泥场,并且除了管理水泥场需要汉人以外,募工只能招募农闲时的农民,为瀛洲农民增加收入。 这也就代表着,瀛洲的水泥场,除去囚犯服役的那些,专供农民工作的水泥场,每年只会在五月到八月,以及冬月到二月这八个月的时间开办。 其余的四个月,涉及到农忙的时候,工厂会整个关闭。 这么看来、似乎有些浪费资源,但谁让朱由检“心善”…… 至于这些工厂的工钱,朱由检也从每日十文,提高到了每日十五文,想来日本上千万农民得知后,会对他感恩戴德。 不仅如此,还有矿场、炼铁场,以及化肥场等等工场,朱由检也都准许瀛洲农民在农闲时去工作,工钱也一样是十五文。 最后算下来,御马监将会在瀛洲全面收复后,兴建大小四百余处工场,可容纳六十余万人就业。 这些工场的收入,加上朝廷给他们每人分的一亩地,以及官府的租地收获,这一系列的收入在折色成粮食后,每个农民会从幕府统治时期的人均三百斤粗粮,提高到大明统治时期的人均七百斤粮食。 这个比例,基本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代表大明科技发达,而是大明的耕地资源多。 眼下大明的亩产虽然只有二百八九十斤,而后世八十年代亩产三百四十多斤,但两者的耕地资源却不同。 收复瀛洲之后,大明的耕地面积会达到了八亿六千万亩,而需要养活的人只有一亿六七千万人,人均五亩耕地。 反观后世八十年代,十六亿亩耕地,却要养活十亿人,人均不过一亩六分。 人均耕地资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哪怕生产力不足,依旧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当然,这个前提是那群贪官污吏不会背着朱由检偷偷的盘剥百姓,而百姓也不会遭遇眼下的小冰河大旱。 小冰河大旱,基本废了大明近十分之三的耕地,让原本平均口粮一千四百余斤的大明百姓,跌落到了只有一千斤的程度。 这样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大问题,但眼下只是开始。 接下来遭受天灾波及的耕地会越来越多,大概还有十年的时间,原本两京十三省内,将会有两京十一省遭遇大旱。 大明眼下八亿六千多万亩耕地里,将会有接近两亿亩遭遇旱情直接灭绝,剩下三亿亩粮食减产。 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旧港、交趾、瀛洲这几个地方,以及两京十三省内一些靠近大江大河的上亿亩田地粮食。 到了那个时候,人均口粮会跌到每人只有六百来斤。 如果没有瀛洲、旧港、交趾这些地方,也没有经过移民实边的辽东和河西的话,大明百姓的口粮会和历史上一样,只有四百斤不到,饿殍遍野…… 因此,为了抗旱保民,大明要必须要稳固交趾、瀛洲这种已经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也要加强诸藩对南亚的控制。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剔除对方百姓,富裕对方精神肉体,最后将他们腐蚀同化。 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好处就是,明军会扫除了当地的所有贵族阶级,而他们的消失,代表的是文化的灭绝。 平民,尤其是类似瀛洲的平民,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谈和继承文化。 朱由检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有书读。 学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