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款和小额贷款,然后就是为波士顿财团旗下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不知不觉间,才两年多时间。
是已经和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成为了波士顿财团的双金融核心。
这也是米洛·布莱克本顺理成章,被大家视为波士顿新领袖的主要原因。
除了他能带领大家在传媒和互联网的领域,挖掘到新的金矿。
以及出入以前波士顿财团一直没办法触碰的能源领域外。
最重要的就是布莱克本银行的存在了。
它直接是让衰弱的波士顿财团,在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心脏。
并且这个和心脏的领域,还不止局限在新英格兰地区,不会和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抢食。
算是在波士顿财团原本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基础上。
又加了一个自带大电池的混动电机。
让波士顿财团从老旧燃油车,一下变成了省油长续航加速还变态的新能源混动车。
老早就有人盯上布莱克本银行,因为要是能掌握哪怕只是影响这家新崛起的银行集团。
那不但能捏住米洛·布莱克本的把柄,还能间接影响到波士顿财团。
简直两全其美。
只是布莱克本银行参与投资的公司,大都是米洛挖掘的极富潜力的公司。
在不进行并购的前提下,一般只是提供最初始的扩张资金,这些公司就能够形成内部良性循环。
所以外人很难插手。
布莱克本银行为了不让资金闲置,就将很多资金投放到资产管理部门当中,进行资产投资增益。
期货、股票、债券等等都有涉足。
这一次要接盘威尔逊家族和加州财团的资产,布莱克本银行就将提前卖了不少资金,回笼了不少资金。
关于这些操作,当然没有必要对外公布。
因此,这就让考斯特·克朗他们形成误判,以为布莱克本银行的资金链是真的紧绷了!
而芝加哥人的手段,简单粗暴而又拙劣,但却十分有效。
那就是让媒体质疑布莱克本银行的资金链问题,直接将事情搞大。
引起储户的恐慌,将布莱克本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毕竟从1982年宝恩广场银行倒闭开始,美国陆续有银行倒闭。
而芝加哥人十二年前的大陆伊利诺伊银行这家全美国十大银行的倒闭,更是将倒闭风潮推到了高峰,引发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芝加哥财团也是在那时,几个核心家族失去了对财团的完全控制权。
特别是今年5月份,俄亥俄州储蓄信贷机构的失败,最终导致俄亥俄州存款保险基金和纳税人损失1.85亿美元。
之后没一个月,马里兰州的多家银行破产,直接导致了马里兰州存款保险基金破产!
其他州的银行业局势也比较糜烂。
以至于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原本两百多亿美元的保险基金,现在只剩下了四十六亿美元。
以至于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乔治,目前正试图在国会为公司注资争取支持!
因此,很多储户的神经早就呈紧绷状态了。
实在是这十几年来,以前不可能倒闭的银行疯狂倒闭。
全美最巅峰时一万五千多家银行,现在就剩八千多家。
法克the谢特,倒闭了钱都取不出来。
谁不紧张啊。
8月15日一早。
芝加哥地区最大的《芝加哥新闻报发出了一篇质疑布莱克本银行存在巨大经营风险的新闻。
该篇报道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看起来有理有据。
报道上还罗列了布莱克本银行近期的一系列收购行为,资金消耗量高达四、五百亿美元,并且资产投资十分杂乱无序。
且布莱克本银行作为全美第七大银行,却依旧未上市,作者质疑布莱克本银行的经营状况……
通篇文章,都是以一幅忧心忡忡、为国为民的语气写的,煽动性和感染性极强。
当天上午,芝加哥市很多读者看过报纸之后,有不少人被蛊惑了。
一些相对谨慎的储户或者公司,开始申请提出资金。
而报社的记者,又特地拍下了芝加哥地区一家布莱克本银行分行人群拥挤的一幕。
当天晚上,《芝加哥晚报便将这张照片放到了首页,并对这个现象大书特书。
与此同时,伊利诺伊州以外的一些报纸,也在人为地推动下,报道了这则消息。
并且为了尽可能免责,这些晚报十分机智地直接转载《芝加哥新闻报的报道。
这一套小动作搞下来。
事情迅速闹大了!
其实在《芝加哥新闻报报道了布莱克本银行的负面新闻时,芝加哥地区的分行负责人就将消息往上报了。
在15日上午9点左右,布莱克本银行的总裁埃克托·卡夫雷拉就得到了消息。
是的,在去年的时候埃克托就成了布莱克本银行的总裁。
当波士顿财团放开自己,迎接米洛的进入。
那他当然不可能没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