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调料中,只有醋、酒、酱、盐是可以制造的。
醋能用酒发酵,酒可以用葡萄酿造,也可以使用大麦酿造,酿多了还能制成醋。
盐的需求基本靠海边的晾盐池,虽然质量稍差,但胜在产量高,主打一个管饱。
旱季炎热,每隔一周时间,随便在水泥结晶池里刮一刮都能收获四五斤盐,供应陈舟食用绰绰有余,山羊夫妇也沾了光,实现了盐分自由。
至于酱的制造,就要等小麦产量够高,可以支撑大量面粉消耗时才能制造了。
……
陈舟的三姥姥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心灵手巧,平时扎个笤帚苗扫把,绑个鸡毛掸子,搓个麻绳都不在话下。
她做的馒头大酱醇香诱人,炖菜时放一勺,增鲜提味。
或是弄点碎肉鸡蛋,加点油掺和在一起一炒,往面条上一淋,那滋味别提多带劲儿了。
从她那里,陈舟学到了大酱的制作方法,其主要原材料就是老面馒头和盐。
老面,就是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长期置于空气中,吸附了野生酵母菌的面,这种面自带菌种,有利于大酱的发酵。
馒头掰成小块放在阴暗且温度不算太高的地方发酵,等馒头长出白毛后再拿出去晾晒。
为加快馒头的晾晒速度,可以把馒头块掰得再小一些,直到它们被晒得一点水分都没有,再将其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主材料备好后,还需要椒、大料、茴香等调料熬水,还要用到酱曲和盐。
椒大料以及酱曲陈舟自然是没有的。
但他听三姥姥讲过——
酱曲,也就是酱引子,在做酱的过程中只影响发酵速度,并略微影响大酱的味道,对能否成功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椒和大料也是一样,只影响大酱做成后的味道,也就是60分和90分的差异,不至于让大酱变得多么难吃,顶多使大酱的风味没那么多样。
说到底,最要紧的材料只有馒头、盐和水。
只要有这三样,大酱就能做出来。
待细碎的馒头块晾干后,准备一个干净的大缸,把馒头块倒入其中。
随后往缸中加入晾凉的调料水或者晾凉的净水,水无需太多,稍稍没过馒头即可。
添水的同时,还要按照比例往缸中放盐。
据陈舟三姥姥所说,口重的人,一斤馒头放四两盐,不喜欢太咸的,放三两即可。
加入全部主材料后,用布匹封住缸口——农村通常使用纱布。
到这里,就可以把缸搬到太阳底下晾晒了。
晾晒中的酱缸不能被雨淋,每天都需搅拌。
一般来说,晒一个月就能闻到酱香了。
当然,严格来说陈舟目前还没有适合发酵的容器。
木桶肯定是不行的,玻璃器皿太小,根本盛不了多少馒头块,而且也不便于搅拌。
大铁罐子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它肩负着烧水的重任。
大酱要晒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使用铁壶烧水,就吃不到炖菜,也不方便捞米饭了。
对此,陈舟的解决方案是——制陶。
他相信,在面粉多到可以做酱之前,他一定能搭建好炭窑和制陶炉,成功烧制出大小合适的陶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