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现代影视技术发达,从电影中的江湖侠客身上,让他了解到了蓑衣的外形和大致结构。
蓑衣的上半部分有一个能绕脖子一圈的类似披肩的结构,它能完全挡住滴到肩膀上的雨水,并产生一个坡度,使雨水向下流淌。
蓑衣的下半部分类似于短裙,肥大厚实,整体呈上窄下宽的桶状,配合好搭档斗笠,应对小风小雨根本不在话下。
按传统工艺,蓑衣应是由棕树树皮制造。
陈舟找不到棕树,更不知道怎么用棕树树皮制造蓑衣,他打算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来制作一件独属于他的蓑衣——海豹皮。
作为常年待在水中的动物,海豹皮的防水性能自不必说,且皮毛柔软厚实,还具有保温效果,完全可替代棕树树皮。
大海豹皮形状不算规整,自从感冒后,陈舟一直把它当毛毯用,正好趁着这次机会,把海豹皮的边角修剪一下。
将海豹残缺的脑袋部分,四肢部分全都割掉,只留下一张长方形的身体部分皮毛,铺在床上看着美观多了。
至于割下去的部分,无法做成完整皮料的部分割成小皮条,当绳子用,能做成皮料的部分与小海豹皮放在一起,留待制造“皮蓑衣”。
多点亮一盏灯,没敢先吃饭,怕吃饱了犯困耽误工作。
从晾晒架上取下闲置许久的小块海豹皮。
将麻绳、海豹皮条、针线和割成小块的大海豹皮放在身旁,陈舟从中挑选出一块大小合适的皮毛,绕着自己的脖子围了一圈。
用手指捏住脖领的外沿轮廓,他把海豹皮翻过来,用长木棍架起烧红的木炭,在海豹皮内部烫下了两个小黑点用以标记。
随后他斟酌着蓑衣的大小,又挑出了几块皮毛和做脖领的海豹皮叠放在一起,将其调整成披肩的形状,拿出剪子裁剪掉多余的部分,开始缝制。陈舟并不擅长针线活,为了保证皮蓑衣足够结实,他把针脚铺得极密,一厘米以内要缝三针,缝合速度分外缓慢。
低着头在油灯的光芒下使针弄线,缝合蓑衣。
灯火摇曳,把针头和丝线照成了许多条。
陈舟的眼睛愈发酸痛,恍惚间出现了重影,迷迷糊糊中,把手指扎了好几个小眼儿。
忙活到深夜,他感觉自己的脑子逐渐变成了一锅浆糊,连直线都缝不好了。
放下手中的针线,拎起皮蓑衣上半部分,感受了一下它的分量,陈舟绕着脖颈试着穿了穿这个半成品。
稍微有点大,估计穿上外套正好。
知道自己没有辜负这两只海豹的奉献。
揉了揉发胀的眼睛,他终于撑不住了,匆匆吃了两碗面糊,回到卧室倒头就睡。
……
3月6日,上午难得大晴天,陈舟却起晚了。
从床上爬起来时,他就觉得上眼皮有些水肿,压得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
穿上衣服,匆忙来到镜子前扒开眼皮细看,陈舟发现眼中满是血丝,眼角发红,应该是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疲劳。
高三学业最繁忙的时候,熬夜复习做卷子常常使眼睛出现这种症状。
上大学以后,陈舟就再也没这样熬夜工作过。
小心翼翼地拉了拉眼角,感觉这次眼疲劳还挺严重,陈舟略带调侃性质地自言自语。
“唉,针线活确实有损身体健康,早知道等到白天再工作了。”
……
幸亏上学时经常面对类似的问题,陈舟早就积累了足够的应对经验。
来到厨房,烧一壶热水,然后浸湿布,放在眼睛上热敷。
热敷结束后,再做一套眼保健操,按摩睛明穴,刮一刮眼眶,发胀的眼睛便得到了极大缓解。
吃过迟到的早饭,将半成品皮蓑衣单独放在粮食架上,他挑选出制造蓑衣下半身所需的材料,将其裁剪成型,按照蓑衣下半身的形状排列起来,留待缝合。
简单地布置好蓑衣后续工作,陈舟带着来福离开窑洞,前往营地加固帐篷去了。
……
自从离开营地,搬到山上居住后,营地中这个帐篷便长期处于半废弃的状态。
帐篷内的床头柜、床铺、装饰画和衣物箱早就被搬到了山上,每次下山维护窝棚,查看物资时,对于这个帐篷的损坏情况陈舟都没太重视过。
此次拆开帐篷顶部的帆布,陈舟才发现支撑帐篷的木梁已经被水泡得开始腐烂了。
特别是堆放树木枝杈最沉重的部分,木梁甚至向下弯曲,露出了内部被水泡成褐色的木纤维。
问题严重到这种程度,只更换帆布肯定不行了。
必须得把整个帐篷顶部拆掉,然后重新搭建。
好在建造这种帐篷的难度不高。
抡起斧子,砍倒一片树木,削掉树干上多余的枝杈,再将木柱子的两端砍出用于嵌合的凹槽。
陈舟如同一名老道的伐木工,搬运木材,一点点重建了帐篷顶部。
在搭建好的帐篷顶部铺上防水布,又在防水布上铺上那张破旧的厚帆布,盖上带着树叶的树枝……
进展神速,天还没黑,陈舟便完成了一系列工作。
观察一下天色,虽然阴云较多,却没有下雨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