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文化解释,英语中“勇气(ura)一词来自古法语的“cuor”,而这个古法语词可溯源至古拉丁语的“r”,这两个词的本义都是“心脏”。 勇气并非什么宠辱不惊的美德,也不是什么出于理性的选择。它是一种情感,在危险时刻伴随着恐惧在我们的血管里涌动。勇气和恐惧这两种情感互相牵制,唤起我们坚守阵地的心理愿望。”
勇气———科学解释:“一旦这种伟大的人类情感与恐惧催生的神经化学物质相结合,便会在胸中产生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包含三个部分:肾上腺素飙升导致血液流动加速的暖流、可以麻痹疼痛的内啡肽暖流,还有催产素产生的社交纽带带来的暖流。这一神经化学的万能灵药使我们感觉到充满能量、百害不侵,从而心甘情愿牺牲自己。这团胸中的火焰就是我们赞颂的勇气。”
—
大概是2015年开始我抑郁严重了,发朋友圈大概很隐晦地提及了这件事。我说希望可以获得力量,没几个人给我这条动态点赞的,老年人也没有。
分手后很久我想起了他,去视奸他朋友圈,结果是仅三天可见。于是我又去qq看,他空间对我锁了,翻了一下个性签名。
有一条写着:可以再给的力量。
那条个签竟然还有人点赞的,两个我们的共同好友。
然后我突然想起来什么,去看自己发的朋友圈,跟他更新的个性签名。
果然是看到我的朋友圈才更新的个性签名,时间只差了几分钟。
但是我那时候真的没有注意到,他这话是对我说的。
也就是说我那时候感到状态很差的时候没有立刻想到他,没有找他聊天,以前我经常找他聊天,没在一起之前一直都是qq上聊天。
可是我当时可能更希望他直接找我吧。
如果是以前,他会直接打电话,而不是这样,不过我为什么没有主动的意愿,不知道我觉得自己有时候真像机器。我期待别人发现我出了问题,来修好我。
我只会发出自己已经故障了的信号,似乎真的没嘴,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我真的不喜欢打电话,不是针对谁,感觉打电话这种行为很有侵入性,强行要对方即时回应。不过大部分人真的也就是会给重要的亲友打一些纯粹是情感沟通的电话,能随时打电话才算是感情好关系好吧。
我看了一眼自己的朋友圈上一条动态是七月份发的,只有三个赞,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一个小说作者,一个文化工作者。
是一条中奖了两本书的动态。
我发自拍什么的就有很多赞,最多的一次数了下有六十七个,不过我不怎么发自拍。
我其实长得还可以,颜值算中上吧,但实在不喜欢抛头露面,不然真去做网红了,变现比写文快得多。想起来日料小姐姐跟我说,互联网上这些网红如何搔首弄姿博眼球哗众取宠,她不看这些东西的,跟看电视广告有什么区别。
我想也是,但大部分人都喜欢直观的东西,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没有视频只有书籍,现在有视频了很多人就看视频了,简单直观明了。
不过对于我这种比较喜欢想象又对文字敏感的人来说还是更喜欢读书,有很多遐想的空间。
有时候打开朋友圈会看到x的地点在一些陌生的国家,比如孟加拉国,俄罗斯莫斯科不知道他做外贸是不是受我影响,大学期间我就跟他说过我以后应该会做外贸。
其实更多应该是我受他影响,因为大学他还带我参加留学生活动,虽然我本来就是上外教课的人。不过他被学长叫去留学生社团帮忙,成为了文化部部长还是秘书长,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那个学长是社长。
这个留学生社团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我的外教老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她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
她来自拉丁美洲的一个小国家,国家名字太长了,我记不清,第一母语还是西班牙语。普林斯顿大学可是世界排名很靠前的大学,虽然她的上课水平不怎么高,我觉得小学初中时候的我也能听懂她上的外教课。
大学真好啊。
我为没有读过大学的我弟弟感到惋惜,他没有学习过热力学也没有跟外国人交谈过,我家上一辈里也没有大学生,我姑姑和叔叔只读到高中,不过他们混社会水平很高,都是老板。我奶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我弟弟就不会看美剧日剧,他也不懂英文日文还有西方文化,外部世界开放程度很低。
我跟他就无法聊喜欢的村上春树,不过我以前会跟他打游戏,打游戏是我们之间情感交流的介质。我以前玩的游戏其实也蛮多的,大学时期我们同学之间还会拉游戏群,理工科大部分人都爱玩游戏无论男女,大概就是阴阳师,明日之后,炉石,王者荣耀,刺激战场,球球大作战。
我就一个表妹,其他全是弟弟,弟弟们都爱打游戏,两个堂弟,一个表弟。
最小的堂弟很喜欢看书跟我关系最好,偶尔还会跟我交流自己看啥书了,我在杭州的时候他也经常拿她妈妈微信跟我聊天,小学阶段他喜欢看《百草纲目》,现在是初中生,前一段时间跟我说他很喜欢看法医秦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