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收起奏疏道:「东宫右率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还不能交给你。」
小于菟耷拉着脑袋道:「孩儿何时才能长大。」
李承乾笑道:「你要学的还有很多,会读论语了吗?」
小于菟摇头。
李承乾低声道:「你去将论语上的字全认识了,再来说这些。」
小于菟躺在车驾上,又不言语了,像是在无声地抗拒学习。
车驾又开始动了,一路北上到了黄河的南岸之后,队伍就又停下。
李绩禀报导:「太子殿下,如今水位并不高,不好让大船前行。」
望着前路,李承乾吩咐道:「不着急,队伍走半天停半天,慢慢来吧。」
「喏。」
乾脆就当是出来游玩了,登了泰山之后的李世民终于能够顺畅走路,现在也能与将士们策马在山林中,偶尔能打一些猎物来。
闲暇下来,李承乾与李泰走在一起,看着文学馆新编写的括地志,这卷括地志不仅仅有地理的讲述,还有关于太阳与地面的距离,以及测量的一些方法。
括地志编写有十馀年,至今还没有结束。
兄弟两人沿着黄河边走着。
李泰道:「听闻吴王兄与权万纪又去河北了。」
「嗯,他总是想做一些他愿意做的事,也就由着他去了。」
李泰低声道:「其实这一次来看望父皇,还有一件事。」
李承乾道:「你说。」
「有朝臣向舅舅进言,说是储君若要登基,其馀封王都应该前往封地。」
「我们的舅舅呀,为了国事多半又寝食难安了吧。」
李泰笑道:「离开洛阳时,青雀去见过舅舅,倒也没有到茶饭不思的地步。」
「若兄弟姐妹们不想离开,留在长安也好。」
言罢,李承乾又拍了拍李泰的肩膀,道:「你就留下来吧,文学馆的事还要你来主持。」
李泰作揖道:「谢皇兄。」
不远处,看到一群孩子正在玩闹,于菟又成了孩子中的领头人,一群孩子在他的带领下,玩起了踢毽子的游戏。
这群孩子看起来很健壮,看着也很舒心。
李承乾道:「朝中事不用理会,这都是我们的家事。」
其实李治与李慎也是如此认为的,自小兄弟姐妹都要团结,如此这个家才能强大。
再回头看去,就见到李治与李慎正在鼓捣一些木材。
李泰好奇道:「他们在做什麽?」
李承乾解释道:「稚奴说是要造一种更省力的车,现在还是一筹莫展,图纸都画了数十张了。」
李泰道:「可以让工部的人帮他。」
「也好。」
李泰娶了阎立德的女儿,若稚奴真想造什麽东西,其实阎立本与阎立德能够给他极大的助力。
当皇帝的车驾再一次启程的时候,并没有走水路,而是一路前往了郑州。
郑州古时又称商都,延续的朝代可以从战国追溯西周或是殷商时期。
这个地方很古老,中原文明自诞生起,这里就有别样的意义。
皇帝一大家子来到了文庙,这座占地三十馀亩,亭台水榭众多的文庙,也是众多地方士子聚集的地方。
这里的建设还保留着古老的建筑样式。
李世民走在前头,李承乾与李泰走在后方,再之后就是李治与李慎。
「承乾,这文庙已有很多年没有修缮了。」
「嗯,看起来有些破落。」
李世民解释道:「当年战乱,这里几经被毁,武德年间你爷爷才在这里修缮过,之后又遇到叛乱,一直搁置至今。」
皇帝想要兴文,就要得到天下读书人的人心,修缮文庙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手段。
李泰道:「当年汉明帝修建文庙,便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
至于当年汉明帝修建文庙究竟是为了什麽,倒也不得而知了。
李承乾望着高高的屋脊道:「往后科举的学子可以来这里,这里虽不能作为朝中的科举地,但也可以成为参加科举学习的一处休养之地,可以安排人管理。」
李世民问道:「朕以为你会在这里另开一个科举场所。」
李承乾摇头道:「科举还需要完善,现在还不觉得再开辟一个科举场所是必要的。」
李世民坐下来,看着在这里纷纷跪拜的学子,便让他们起身。
李承乾看着这些人的面容,他们有的年少只有十三四岁,还有年纪大一些四十五岁的中年人,还有几位年迈又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一位正是从朝中告老下来的李百药。
再次看到李百药,他拄着拐杖,穿着宽松的长袍,须发都已花白,就连下巴的皮肤也松弛了。
李承乾走到一旁。
李百药也会意走上前。
听着拐杖拄地的声音,李承乾转身看向他。
李百药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连忙扶起这位年迈的老人家,道:「怎麽老得这麽快?」
李百药眯着眼笑道:「殿下看起来一点都没变。」
扶着他在一旁的凉亭坐下,李承乾道:「你告老时还不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