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舍我其谁
李世民站起身,看向城外,薛仁贵正带着一队兵马回来,这位新任的右领军中郎将怎麽看怎麽满意。
长孙无忌也起身看去,看着城下的往来人群,低声道:「朝堂去了何处,何处的商贾就最多。」
「陛下,英公来了。」
李世民颔首示意让人上来。
跟着李绩而来的还有如今的中书令岑文本。
两人齐齐行礼。
李世民抚须道:「朕的女儿说,朕有白发了。」
岑文本道:「陛下如今四代同堂,臣等该为陛下贺。」
李世民忽然又一笑,道:「承乾做的安排你们都知晓了?」
李绩作揖道:「臣听闻了。」
岑文本道:「京兆府改制的事讨论了有两月。」
李世民拿起一旁的奏章,道:「你看看。」
岑文本双手接过奏章看着。
城墙上,君臣四人安静片刻。
岑文本道:「臣以为太子之策,是为了应对如今的洛阳与关中,如今两地人口众多,起因还是那些作坊。」
长孙无忌道:「当初洛阳几经大改之后,马周主持洛阳事宜,迁入了许多人口,现在的洛阳有近六成的人是从外面迁来的,这上百万的人口,需要管束,殿下以前常说,这个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
岑文本接过话,又道:「赵国公所言极是,有人就会有建设,若人都走了,也就没有建设了。」
洛阳与长安都是皇帝居所,天子脚下繁盛,这不是坏事。
倒有些像当初的李唐初立,挟重兵以弱地方,强化中枢,控制地方。
如此一来,帝国的号召力就更强大了。
如此多的人口,一旦号令起来,那就是百万大军。
李世民道:「你们不觉得太子急于求成?朕以为他该循序渐进。」
岑文本回道:「陛下,这便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李世民又一次无言,当然了身为皇帝不能不懂如何治理社稷,只不过不知是年纪太大了,还是打仗多了,疏远了国事,竟看不明白。
岑文本又道:「或许以往有人认为,朝中科举增补官吏,应该留在朝中,以强朝堂力量。」
李世民十分赞同地点头。
岑文本接着道:「臣以为,太子殿下将绝大多数的增补官吏都安排到了各县各乡,京兆府执掌各县,但各县新设的三司六监并非由各地县令主管,而是由京兆府主管。」
「在崇文馆的文章中,屡屡强调基层,所谓基层是县以下的最寻常的乡民,京兆府认为他们是根基,并且不断派出官吏前往基层,这便是权力下乡,乡县强则洛阳与长安强盛。」
「当年陛下东征,关中颇有矛盾,房相因此派出官吏直接进入各乡,而后各县又恢复了安定,太子所为正是房相启发,并不是无的放矢。」
李世民沉默不言。
岑文本又道:「历朝历代,官与民之间的距离太远了,甚至疏远成了两种人,而令地方凋敝,但官吏却不知民事。」
「现今科举已开,官吏从民而来,而官吏治民,这本就是相辅相成了,殿下始终没有忘科举的初衷,只不过太子殿下将科举的作用更进了一步。」
见陛下依旧沉默着,长孙无忌低着头思量,京兆府改制之后,太子的权力越来越大了。
各县增补官吏多了的有三五十人,少的也有十数人,别看现在还显薄弱,若将来官吏几经增补,各县的羽翼一旦长成,那时的太子才算是完成了集权。
李绩也心知肚明,当太子殿下年少时,便有了强权的心思,那时候的太子才十六,十七岁?
当年护卫在太子左右的李绩明白,其实那时候起,太子便有了要强权的心思,如此长年累月,一步步走到如今。
陛下久疏国事或许是还未明白如今的朝堂局势,岑文本接着道:「陛下,如今洛阳与长安的财富,多来自乡县作坊,乡县的财富,乃是如今关中与洛阳富裕的根本。」
又见赵国公的目光看来,岑文本收到眼神,会意之后,便不再言语了。
今年科举的七成进士及第的官吏都要去关中与洛阳的各县。
经过前几年的科举的增补,朝中确实没有太多的位置了。
太子政令一下,朝野颇有议论。
魏玄同站在皇城的宫门前,今天他要去领官身。
裴炎行礼道:「魏兄,终于有官身了,正如在下所言朝中定会安排的。」
「待下次科举,你也能走入这皇城。」
裴炎笑道:「在下在这里等魏兄,待领了官身一起饮酒庆贺。」
魏玄同整了整衣衫,向皇城前的守卫递交朝中给予的文书。
守卫确认了文书,道:「去那边排队。」
在皇城的侧门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看这队伍应该有三五百人。
魏玄同站在队伍中,这队伍中的人年轻的有十八九岁的,年迈一些的有四十五岁的。
「你们听说了吗,等我们去各县为官,会给我们去一个单独的官衙。」
「朝中让我们可以安置家小,这是好事,待来年便将家小也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