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在殿中召见了他,只见那人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似有鸿鹄之气,帝王之志。
他恭敬地拱手行礼,言辞诚恳而有礼:“陛下,如今吴国孙晨年少无能,吴国上下民不聊生。我等实在是不忍百姓受苦,才被迫奋起反抗。只要陛下肯出兵相助,助我等推翻孙晨,事成之后,我们愿归还贵国所有被侵占的城池,且两国永不再犯,共抗魏,同进退。”
我心中暗自思量,这看似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其中是否有诈?
韩信在心里应道:“此事还需谨慎,不可轻信,恐其中有诈。”
我微微点头,对那使臣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容我再思量思量。还请贵使先去驿馆歇息,待我与众大臣商议之后,再给您答复。”
使臣再次深施一礼,说道:“陛下,还望您能尽快做出决定! 俗话说兵贵神速, 我等实在是迫不得已,为了吴国的未来,为了百姓的安宁,方才出此下策,还恳请陛下相助,给吴国百姓带来和平安宁。”
说完,使臣缓缓退下。
韩信思索片刻后:这件事情切不可匆忙决定,其中利弊需仔细权衡。贸然行动恐有不妥。”
可我却还是犹豫不决,内心纠结万分,最终说道:“临时召开大臣殿议,让他们也给点意见吧。
很快,在嘈杂的脚步中,群臣来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有何事。
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大臣们顿时炸开了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此事风险太大,万不可轻易答应。”
“依臣之见,这是难得的机遇,若错过实在可惜。”
“陛下,还需从长计议,权衡利弊啊。”
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眉头紧皱,心中再次没了主意。
我坐在龙椅上,用手轻揉着额头,闭上双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喧闹的争论声中,我大致听出了文臣们的意思,他们觉得此事风险太大;而武将们的意见大多是主张帮上一把,助力建立新的吴国。
可始终没有统一意见,我也陷入了沉思。当我下意识决定投票解决时,兵部段晨站了出来。
段晨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切不可仓促决定。在决定是否相助之前,应当先派人深入探查,评估我们若相助,他们是否有必胜的把握。再者,对于他们所承诺之事,是否能够真正履行,也需谨慎考量。倘若我们盲目出兵相助,最终却无法达成预期,不仅损兵折将,还可能使我国陷入困境。
我微微颔首,问道:“依你之见,派何人前去探查为宜?”
段晨略作思考,答道:“臣举荐聂浩,此人精明能干,且熟悉吴国情况,定能不负使命。
我微微颔首,问道:“聂浩可在?”
只见一人从群臣中走出,鞠躬行礼道:“末将在。”
我看着他,问道:“你可愿意?”
聂浩毫不犹豫地答道:“末将愿意,末将定能不辱使命,查明真相,为陛下解忧。”
我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那你即刻准备,跟那些使臣一起回去吧。”
聂浩再次行礼后转身退下,殿内众人都在期待着他带回的消息。
然后此时余欣悦也站了出来,她恭敬地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一言。聂此去虽能探查吴国当下局势,但倘若吴国叛军与孙晨之间形势骤变,恐难以迅速传递关键情报。臣以为,在聂出发的同时,也应在边境加强戒备,以防万一。另外,还需准备后续的应对之策,不论带回的是何种消息,我们都能迅速做出反应,确保我朝利益不受损。”
这时,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武将站出来反驳道:“哼!加强戒备?那得花多少银子!准备应对之策?纯属瞎折腾!依俺看,直接派兵帮了就是,哪来那么多啰里啰嗦的,要是打输了,大不了咱再撤回来,怕啥!”
余欣悦不卑不亢地说道:“将军此言差矣!历史上因疏忽防备而致亡国者比比皆是。昔日赵国长平之战,因赵括盲目轻进,未做充足防备,致使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若我们此番不加防备,贸然行事,一旦有变,敌军趁虚而入,到时国破家亡,悔之晚矣!况且,加强防备并非只为此次援助吴国之事,更是为了保障我国长久之安稳。若因一时节省钱财而不顾国家存亡,才是真正的短视之举!”
然后底下响起了一大片掌声,纷纷夸赞余欣悦:“余大人所言极是!”“余大人高见!”不少人力挺余欣悦,朝堂上的气氛一时倾向于余欣悦的主张。
我看着众人,心中也有了几分思量,说道:“所言有理,此事就依其所奏。依旧前往吴国探查,边境也需加强戒备,同时筹备后续应对之策。”
自那日朝堂争论之后,余欣悦在朝上的威望日益高涨。大臣们见其谋略过人,对局势的分析精准透彻,为国尽责尽忠,纷纷对他赞赏有加。
平日里,余欣悦在朝堂上的言论备受重视,他所提出的治国方略和军事策略,总能得到众多大臣的支持和响应。就连一些原本对他持观望态度的老臣,也逐渐被他的才华和智慧所折服。
余欣悦所到之处,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