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紧皱眉头,在众人的争论声中久久不语。他的目光在每一位大臣的脸上扫过,神色凝重,心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良久,他缓缓起身,双手背在身后,来回踱步,说道:“此次作战,事关重大。直接进攻成都风险过高,先领兵取益州和荆州,逐步削弱蜀吴两国的实力方为上策。但也要谨防蜀吴两国结盟,共同抵御我军。”
说罢,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严肃地说道:“诸位当齐心协力,共破敌军。若有谁敢心怀二意,坏了大事,定不轻饶!”
众大臣感受到曹真的威严,都不禁低下头,齐声应道:“谨遵大将军之令!”
曹真微微颔首,继续说道:“此次出征,务必小心谨慎。探子要时刻保持警惕,密切监视蜀吴两国的动向,稍有风吹草动,即刻来报!”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关节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示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另外,粮草的筹备也要加快进度,确保大军无后顾之忧。”
这时,一位将领站出来说道:“大将军,末将愿为先锋,打头阵!”曹真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好,本将军期待你的表现,但切不可鲁莽行事。”
随后,曹真又对其他将领一一部署了任务,众人领命后纷纷散去,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而曹真站在大堂中央,望着门外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此次出征能够顺利。
而在蜀国,我高坐朝堂之上,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忧虑重重。曹真进兵吴国,此事犹如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千层浪。
一位老臣站出,拱手道:“陛下,曹真此举,意在灭吴后图我蜀,当早做防备。”
另一位大臣急忙道:“陛下,如今应加强防御,固守城池。”
年轻臣子却高声道:“陛下,此时当与吴国结盟抗曹,否则蜀国危矣。”
我微微皱眉,陷入沉思。吴蜀有间隙,吴国真会真心结盟吗?正犹豫间,又有一位老臣开口:“陛下,此事恐有诈,不可轻信吴国。”
我心中纠结,不知该如何决断。这场三国纷争,我蜀国究竟该何去何从?若不结盟,恐难抵挡曹真兵锋;若结盟,又怕被吴国算计。思来想去,我决定先派使者前往吴国,试探其态度,再做定夺。
朝堂上的争论仍在继续,而我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计划。无论前路如何艰难,我作为蜀国之主,天降大任,定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寻出路。
经过艰难跋涉,蜀国使臣终于抵达了吴国。
吴国朝堂之上,吴王孙权高高在上,斜睨着下方的蜀国使臣,满脸的傲慢与不屑。
一位吴国将领怒冲冲地喊道:
“哼!你们蜀国上次以区区 侥幸打败了我们吴国 ,就敢来此大言不惭地求结盟?”
另一位大臣跟着讥讽道:
“就是,那不过是你们运气好罢了,如今还敢腆着脸来,真不知所谓!”
众多大臣纷纷附和,嘲笑声在朝堂上不绝于耳。
蜀国使臣强忍着心中的愤怒,面色凝重地说道:“吴王陛下,过往战事不论输赢,如今曹真大军虎视眈眈,其代吴之心路人皆知。若吴国被曹真所破,我蜀国也难以独存。正所谓唇亡齿寒,还望吴王陛下能以大局为重。”
这时,又有大臣阴阳怪气地说道:
“哼,就凭你们那点兵力,能抵挡曹真?别是想把我们吴国拖下水,给你们当垫背的!”
使臣急忙说道:“吾国虽兵力有限,但仍有将士愿为保卫家园拼死一战。
若能结盟,吾国可从侧翼牵制曹真部分兵力,为吴国减轻压力。且吾国熟悉蜀地地形,可为吴国提供战略要地的情报。倘若吴国拒绝结盟,一旦曹真灭蜀,吴国必将独自面对强敌,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吴国大臣们依旧不依不饶地嘲笑、反对,丝毫不把使臣的话放在心上。
最终,孙权一脸冷漠地说道:“此事休要再提,贵使先退下吧。”
蜀国使臣满心愤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行礼告退。但他深知,若不能说服吴国结盟,蜀国必将陷入绝境。
第二天,蜀国使臣再次求见吴王孙权,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吴国朝堂上,大臣们依旧是那副轻视嘲讽的态度。
一位大臣阴阳怪气地说:“怎么?还不死心,难道还以为我们吴国能瞧得上你们这弱小的联盟?”
就在这时,一位吴国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此时与蜀国结盟,或许对我们并非全无益处。”
他话音刚落,立刻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
“糊涂!与蜀国结盟,岂不是引狼入室?”
“他们实力弱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
吴国将领也不屑地哼道:“少拿这些话来危言耸听,就凭他们也配与吴国结盟?”
使臣据理力争,然而吴国众人根本不为所动。
最终,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使臣望着吴国朝堂,心中满是绝望,不知该如何回去向蜀国之主交代,而蜀国的命运也在风雨中飘摇。
使臣回到蜀国,向您汇报了在吴国的遭遇。大臣们听闻后,个个义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