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城内的大运河一路向北而去,河水在船底淙淙而流,鱼儿水草翻滚。
一座大桥远远的横立在河道之上,桥身密密麻麻的白色石砖将其耸立的极高,桥上行人络绎不绝。
有些人扶倚着桥栏杆不停指点评论着河面来往的船只。
桥上行人看船人,船上乘人看桥人。
李科与王希孟、梅玲玲的行囊十分轻便,不过寥寥几件换洗衣物和各自心中那几样难以割舍的小宝贝:
李科惯用的简洁而顺手的笔具;王希孟则小心翼翼地携带着几幅珍藏的画作;梅玲玲呢,只带了几件李科送的小巧首饰。
整理完毕,李科悠然步至船头,任由清风拂面,带着一丝即将启程的兴奋与淡淡的不舍。
他的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水面,落在不远处那座愈发清晰的大桥上,心中涌起一丝好奇,不由侧头向身旁的王希孟轻声问道:“希孟,那座桥,叫什么名字?”
“西山桥。”王希孟回道。
李科原以为这座桥是现代的拱宸桥,但实际上不是,他一拍脑袋想到拱宸桥应该是明朝始建。
越来越近了,李科可以依稀地看见桥身上,那些难以够及处,郁郁葱葱的长着许多苍翠活泼的杂草和野花。
天光刺眼,李科忽然看到桥面上有一个人跳上跳下的,高高挥着手的人,隐隐约约还有呼喊声传来。
渐渐的李科听清楚了。
那人喊着,不是喊,是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声音悠远中包含着一丝凄凉。
李科看清了,那人是祝枝山和安有梁,他二人手拿着一束柳枝,不断挥舞着,踏着脚步不断地大声唱着。
这样情形像一坛酸醋倒进李科的鼻眼和喉咙,他看到桥上的两人丝毫没有贵公子少爷的架子,他俩忘情的跳着唱着。
李科忘不了与他们的初认识,忘不了每一句的交谈,忘不了一起创办青云斋的点点滴滴…
船头临近桥,桥上安有梁俯在桥缘上,喊道:“李兄,告别太难,我实在没办法与你面对面,就让我在这桥上为你送别吧!”
祝安山盛来两杯酒,笑道:“安大哥,我们不是说好的不伤感吗?文人豪士以酒代送,祝我们的李兄千里去途莫寂寞。”
李科仰起脸庞,目光看到安有梁的脸庞与眼眶似乎染上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眼中闪烁着点点晶莹。
古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此情此景,即便是铁骨铮铮的男儿,心中那份离愁别绪也难以抑制,轻轻触碰,便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李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与不舍,高声喊道:“千里共婵娟,诸位兄台!”
“对,千里共婵娟!”
回应之声,铿锵有力,却也难掩其中的温情与不舍。
船只缓缓驶过桥底,再探出头来时,李科忍不住回首望去。只见安有梁与同伴已跑到桥的另一端,他们高声地唱着,跳着,仿佛要将这份离别的哀愁化作欢歌,直送给李科。
渐渐的,那座桥,在视线的尽头渐渐缩小,变成一个小玩具,李科才终于看不见了那些熟悉的身影,听不见那激昂的歌声。
这一刻,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留恋。
李科慢慢的过了一段时间才怆然地回过神。
甲板上的人正忙忙碌碌地搬运着货物,丝毫没有在意到李科这边伤感送别的画面。
这艘船上是荣发商行北上替官府运输的海盐,它的身后,咬着尾巴,数艘同类船只紧随其后。
船舱外,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那些被征召来的劳役,身着简朴的小褂,汗水如同细雨般洒落,他们或吆喝,或低吟,汗水浸透布袋,咬人皮肤的盐巴将他们的胸膛臂膀变薄透出嫣红血丝一片。
此刻,荣发商行押船的一位掌柜,身着色泽暗沉的金元蓝袍,他体态略显富态,踱至李科身旁,脸上的笑容堆砌得恰到好处,双手不住地摩挲着,声音中带着几分刻意讨好的意味:
“李公子,这甲板之上人来人往,繁忙异常,岂敢让您这等贵人置身于这纷扰之中?还是请回舱内安坐吧。”
李科心中暗自思量,这位掌柜何以如此油腻谄媚,眉头不禁微微蹙起。
目光流转间,他瞥见船舱入口处,梅玲玲正盈盈招手,呼喊着自己。
“也好,那便回舱吧。”李科应声而答,随即问道,“我们大约何时能抵达苏州?”
“估摸着,应是后日清晨时分。”那中年人一边回答,一边身躯微摆,双手依旧摩擦着,脸上的笑容更加油腻,并且大有贴上来的趋势。
李科见状便只好点头,忙往船舱走去。
不料间,李科与一名正忙碌搬运的劳役火星撞地球,两个人撞了踉跄跌在地上。
那劳役看样子年岁尚轻,下巴长着一圈略显稚嫩的青胡茬,消瘦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对大眼睛,只是那双眸子里缺少了应有的光芒,显得空洞无神。
他正蹙着眉头,身躯无力地歪倒在地,那双无神的眼睛中却透露出几丝惊恐。
与此同时,他肩上的重物——一袋货物,在甲板上发出了清脆而突兀的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