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过半个月的忙碌,山西的灾情基本稳定了下来。
众人绷紧的心神,终于得到了松懈。
江昌临端起桌上的热茶,抿了一小口,脸上升起一丝钦佩。
清了清嗓子道:“还好这次陛下深谋远虑,在倒春寒爆发之前便从湖广调了几十万石粮食北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话一出,屋内气氛顿时有些尴尬起来。
之前文武百官闹得那么凶,一个个都不怕死地阻止朱正调粮,背地里可没少骂他是昏君。
现在可好,倒春寒果真应验了,陛下虽然并没有责怪他们之前各种作死的行为,但朝里大部分官员还是有些廉耻心的,此时只觉得老脸火辣辣。
要知道,这么庞大的粮食运输,势必走水运,但倒春寒爆发之后,大运河不少地方的河水都已结冰,势必给漕运造成极大的阻碍。
这时候在调粮,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还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
这也是朱正为何顶着天大的压力,也要力排众议,执意调粮的根本原因。
李元培咳了一声:“陛下高瞻远瞩,这是咱们大明的福气,但诸位也不必太过自责,再怎么着你们的初衷也都是为了大明好,为了陛下好。”
“元辅大人这话说到下官等人的心坎里去了。”郭攸之
对着李元培拱了拱手,语带哽咽,“咱老郭别的不敢说,但这一颗一心为民的心日月可鉴。”
“咱们虽然极力反对调粮,但这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咱们也不能未卜先知,难免会对这样神乎其神的事有些疑虑。”
“郭大人所言甚是有理,陛下不也没怪咱们么?”
有了李元培给台阶下,其他脸皮厚的官员顿时也都呼应起来:
“眼下咱们协助陛下,将这赈灾一事好好办了,也算是将功折罪。”
“在理,在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恨不得把自己的过错摘个干干净净。
“行了,行了,都各自忙活去吧……”李元培摆了摆手,刚准备落座,突然发现房外有人探头探脑。
李元培正了正脸色,微微抬起眼皮,一脸威严道:“何事?”
来人是外头抄奏章的詹事府小太监。
“元辅大人,内廷的王大总管来了……”
“王公公回京了?”李元培不由得皱了皱眉。
小太监口中的王大总管不是别人,正是陛下身前的大红人王吉。
自从王吉带着备倭军大闹湖广,立下大功后,朝中就传闻,陛下有意让王吉担任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这已经是太监中职位中的二把交椅。
且自王振死后,司礼监负责批红的掌印太
监一职,一直空着,王吉如果真当了秉笔太监,实际上已经是太监中职位最高的人。
有明一朝,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
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
但由于明朝大多数皇帝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便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礼监掌印太监还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一直有着“内相”的称号,权利大得吓人。
“是的,王大总管刚回的京,他说有天大的急事找您。”小太监恭敬地回答道。
“快,快请他进来。”李元培一听是急事,忙吩咐道。
于谦、郭攸之、彭时等人也都跟着站起身来。
门帘被掀开,外头的寒气瞬间倒灌进屋子,紧随着的便是王吉那张白净的脸。
只不过,现在那张脸上已经没有了往日里的从容,反而有着些说不出的焦急。
他一脸凝重,一开口便是石破天惊。
“锦衣卫刚送来
急报,陕西、河南已经整个南直隶突发倒春寒!不光冻死了刚刚种下去的稻苗,更是连土地都结冰了!”
“什么?!”
轰!
仿若雷霆还划破天际。
众人脸色瞬间惨白一片,所有人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眼中见到了猝不及防的震惊。
陕西、河南和山西交壤,而南直隶则囊括了四洲十五府,经济繁荣,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南直隶江南贡院。
这几个地方加起来,可以说是占据大半个大明王朝了!
一个山西便已经让人晕头转向,要举全朝廷之力进行赈灾,更是将湖广武昌的粮仓都快要掏空了,好在还有其他几府的粮仓尚算殷实,这才没闹出大乱子。
可如今若是陕西、河南、南直隶全出了问题,那岂不是要地动山摇,整个大明的根基都会被毁掉?!
“怎么如此,怎会如此呀。”
李元培的眼神中满是震惊与悲痛。
足足过了好一会,才勉强让自己镇定下来,颤抖着声音问道:“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