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利益回报!
肉眼可见的好处!
功!名!利!禄!
人生在世,所求不过如此!
虽然在场的地方势力们心中都十分清楚,朝廷此举乃是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开疆拓土,而他们又何尝不想借此机会扬名立万?
就在南海郡的地方官员和豪族们全都被吕雉的带来的种种消息震惊而又心动的时候。
一间会议室内,顾绫雪也已经拿到了各学院的成绩汇总。
截止今日,各郡输送来的学子,总计七千一百五十二人。
所有人的考核成绩都已经录入到了统一的名册之中了,包括每个学子的名字、各项考核成绩以及总成绩都有详细记录。
“顾校长,果真仅纳五千士子乎?”王绾面露惋惜之色。
此次,各郡遣送来的学子,皆为精挑细选之辈,除了寥寥数人之外,大部分学子的学识、才干、天赋皆已越线。
时下,处处皆需人手,眼睁睁瞧着两千余士子被拒之门外,实属可惜。
桌案周围的隗状、甘罗、张良三人也看着顾绫雪,同样有些不忍。
都是跋山涉水,满怀憧憬而来的学子,要说能力不足也就罢了,偏偏都是值得培养的可造之材啊。
顾绫雪叹了一口气,无奈的对四人说道:“我又何尝不想把人都留下来呢,但规矩不可废。”
“而且,且不说其他,单就目前师长数量而言,教导五千学子已然任务繁重,若再增两千余人,实在是难以兼顾。”
“再者,教室的数量也是有限的,现有的教室安排五千学子已显狭促,若再多出这么多人,正常教学秩序难保。”
“还有宿舍,现有床位仅足五千人居住,若再容纳两千余人,实难妥善安安置……”
“我们必须保证教学质量与学子们的生活条件,若强行收下这么多人,恐适得其反。”
隗状听罢,也叹了口气,说道:“诚然,规矩一旦打破,后续恐带来更多纷扰。”
其他三人听此也没有再多说。
也罢,虽然帝都大学不能纳之。
但咸阳城内,且不说朝廷官办的学堂也近竣工,就说夏无且的中医大学,顾文星的生物医学大学,乌氏大商的乌氏畜牧学宫,也皆已通过朝廷审核,正紧锣密鼓筹建之中。
这些人总归是有地方去的。
“哦对了,说到考核,今年乃首届科举之期吧?”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四个人,感慨道,“在座的各位都曾是朝堂上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今日,我有一事欲询诸位之意。”
哦?
四人听此纷纷起了兴趣,等待着顾绫雪的下文。
顾绫雪微微勾着嘴角,意味深长的开口问道:“论天命与人事,孰轻孰重?人才是否为国之大运?”
什么?
天命?人事?国之大运?
王绾沉思了一下,作为秦国丞相,他参与了秦一统六国后诸多要务决策,
正因深信天命与国运之重,故,他以为始皇一统之业乃天命所归,需有相应之号以显其权威,故而提议始皇用“泰皇”为帝号,又主张分封皇子为王,以巩固秦之统治,虽然这两项提议最终都为“皇帝”与“郡县制”所替。
王绾一边回忆着曾经种种,一边感慨的说道:“天命,乃是万物之始,国运之基。人事虽重,但若无天命所归,一切努力皆为虚妄。秦之所以能一统六国,非仅人事之功,更有天命所向。至于人才,自然是国之大运,但需有天命之认可,方能发挥其效。”
同样作为丞相,曾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度量衡等事宜,还在始皇帝东巡时参与议功德的隗状,沉吟片刻,也开口说道:“天命与人事,二者不可偏废。天命定国家兴衰大势,人事则为实现天命之手段。故,唯有顺应天命,同时精进人事,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年少时就成就非凡的甘罗,自身便是人才的代表,深知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于是说道:“天命不可恃,唯人事可为,人才乃国家强盛根本,当大力培养、招揽,以成国家大业。”
张良沉思了一下,也缓缓的开口说道:“在吾看来,天命虽神秘莫测,却不如人事实在可靠。”
“观历史长河,多少王朝兴替,皆因人事之得失?至于人才,必为国之大运!有人才,则政令通达,繁荣强盛,无人才,则如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诸位所言甚是精彩!”顾绫雪嘴角扬起一抹赞赏的笑意,这才开始说起她的目的,“今朝科举在即,我一直在想,除了考核真材实料之外,是否可在内增一环节,此环节不考能力,而是考他们的运气,即选有助于国运之人?诸位以为如何?”
不靠能力?
而是考他们的运气?
这个提议倒是颇为独特……
虽然他们觉得在科考如此重要的事情中加入靠运气选取有助于国运之人的环节,恐会损及科举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可能会影响科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有些冒险了,但考虑到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非全部,倒也稍显宽容,没有反对。
“运气固然能影响人之一时之成败,然于科举中引入运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