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朝会,朱雄英站在一边,等着众人将上报的事情全部说完之后就站了出来。
“禀陛下,儿臣有要事相奏。”
朱元璋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徐达,朗声道:“近日,魏国公徐达次子徐膺绪组织了裕民坊的数十名商贾为湖广受灾百姓捐赠了共计一万余两银钱,数千石米面,以及一些衣物之类的。”
“由于徐膺绪此人没有入朝为官,也没什么办法将捐集之物送到湖广,特意托人找到儿臣,希望能将这些东西收到湖广灾区。”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赞许之声,也有质疑之语。朱元璋不动声色,只是目光深邃地望着自己的孙子,心中暗自评估着他的表现。
朱雄英继续说道:“儿臣建议,请求户部及兵部派出人手,能将京师商贾的善意给带到湖广。”
朱元璋微微点头,环视群臣,声音沉稳地说道:“雄英所言甚是,治国之道,不仅在于一时之安,更在于长远之计。”
“就连一些商贾都对我大明如此,何谈我大明不兴?”
“雄英,这捐集财物的都是些商贾吗?可有那徐膺绪威逼利诱?”
朱雄英连忙躬身:“陛下可以派人去查,主要都是商贾们带头,还有些酒楼的食客们听闻了消息,自发捐了些银钱,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魏国公应该知道这件事,陛下不妨问问魏国公?”
朱元璋目光转向徐达,徐达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陛下,此事臣确实知晓。徐膺绪虽为臣之子,但其行为臣并未干涉。”
“本来臣以为只是小打小闹,昨日犬子说了募集了万两银钱,臣颇感意外,后来犬子又和臣说,寻求皇孙殿下帮助,臣这才没多问。”
“臣听闻此事后,亦深感欣慰,商贾们能有此善举,实为国家之福,臣在此愿捐千两白银,为国尽一份力。”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对徐达的表态表示认可:“此事,朕已明了。徐膺绪此举,虽出自民间,却显我大明之民风淳朴,商贾亦有爱国之心。朕命户部、兵部即刻着手安排,确保物资能够安全送达湖广灾区,不得有误。”
常茂一个健步走了出来,拱了拱手道:“陛下请慢,我常府今日才得知此事,也愿为百姓做些事,我常府同魏国公一般,也出个千两银钱,为我大明百姓出一份力。”
“还有就是如今凉国公不在京师,我常府替他蓝府做主,也捐千两银钱!”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了庙,议论纷纷,汤和微微一笑,也走了出来:“既然大家都如此,怎能少了老夫,虽然俸禄不多,咱千两银钱也是拿的出来的,一同为大明做些贡献了!”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响应,一时间,慷慨解囊之风盛行。朱元璋见状,心中大慰,哈哈大笑:“咱大明,百姓关心国事,商贾为国出力,官员也想着大明,咱大明何愁不兴?!”
朱雄英站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朝着常茂那边眨了眨眼,常茂也暗暗的回了个手势。
朱元璋环视群臣,声音中带着喜悦:“朕心甚慰,诸位爱卿能如此同心协力,实乃我大明之幸。朕决定,此次捐助之物,由户部和兵部共同监管,确保每一分银钱、每一粒粮食都能用在刀刃上,不得有丝毫浪费。”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朱雄英身上:“雄英,你此次表现甚佳,朕决定,待水患平息之后,你便前往凤阳,将整个凤阳作为你商业的试点。”
朱雄英闻言,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跪下谢恩:“谢爷爷信任,孙儿定不负所托,让凤阳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他起身,然后转向群臣:“诸位爱卿,此次捐助,说的也颇为急切,不如这般,民间捐款先送往湖广一次,这次捐献,咱给你们三日时间,三日后根据湖广情况,再运送一批,剩余的充国库。”
群臣齐声应诺,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朱元璋见状,心中更是欣慰,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武力,更在于人心的凝聚。
朱雄英退到一旁,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将凤阳打造成商业的典范。
三日之后,湖广的灾情得到了初步缓解,朱元璋亲自下令,将剩余的捐款充入国库,用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同时,圣旨下发,朱雄英监管凤阳,着手商业试点的筹备工作,来年开春,再亲自前往凤阳上任。
朱雄英接到命令的时候,整个人乐的合不拢嘴,连忙跑去了文华殿找到朱标。
“爹,给我个舆图。”
“你要舆图作甚?”朱标不解的问道。
“自然是要开始规划凤阳了。”朱雄英兴奋地答道,“现在先做些准备,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发展,哪些地方适合修路。”
朱标微微一笑,取出一张舆图,缓缓展开在桌案上。他用手指轻轻点着凤阳的位置,语重心长地说:“雄英,凤阳地处要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你若能在那儿做出一番事业,不仅能够造福当地百姓,更能为我大明的繁荣稳定添砖加瓦。”
“爹,我想先从改善交通入手,打通与周边地区的商道,这样货物才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