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野猫 > 其他类型 > 战国往事复原争鸣与逐鹿下 > 第114章 燕太子谋刺秦王

第114章 燕太子谋刺秦王(1 / 4)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看到秦军不断举兵攻打赵国,预料早晚灾祸也会降临燕国,便暗地派人送信给燕王,让他做好抵御秦军的准备;又让燕王假装生病,派人来请求秦王放自己回国。

燕王按照吩咐派人到秦国,请求秦王让太子丹回国。

秦王说:“只要燕王还没有死,太子丹不能回国。要想让太子丹回国,除非黑发变成了白发,马头生出犄角来。”

眼见回国无望,太子丹只得更换了衣服,化妆了容貌,假装成别人的仆人,混出了函谷关,星夜兼程逃回了燕国。

太子丹逃回燕国,心里非常痛恨秦王。他拿出家财招募宾客,打算向秦王报仇。不久招募来夏抉、宋意,对他们厚礼相待。有个叫秦舞阳的人,刚满十三岁,在城里杀了仇人。太子丹赦免了他的罪行,把他也收在自己的门下。

秦将樊於期逃到燕国来,藏在深山里。听说太子丹招募宾客,便出来投靠了太子丹。太子丹把他待为上宾,在易水东边建筑馆舍让他居住,取名为樊馆。

太傅鞠武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正在蚕食诸侯各国。即使没有仇怨,他们也要寻找借口,何况收留秦王的仇人呢。这就像触摸恶龙的逆鳞,一定会给燕国带来灾祸。希望太子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使秦王失去了借口。”

太子丹说:“难道不向秦国报仇了吗?”

鞠武说:“报仇的事需要从长计议。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赵国,到南边去联合齐国、楚国,到北边去与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

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而我心中仇恨如同火烤一般,一刻也不能再等待了。况且,樊将军没办法才来投奔我,我怎么可以因为秦国威胁,就把他遗弃到大漠中呢?即使让我死了,也不能这样做。希望太傅另想办法吧。”

鞠武说:“以弱小的燕国对抗强大的秦国,如同把兽毛扔进火炉里,没有不被烧焦的;如同用鸡蛋去砸石头,没有不被砸碎的。我才智短浅,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了。我认识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远,勇猛沉着,交结了不少奇人。太子要报复秦国,非用田光先生不可。”

太子丹说:“愿太傅帮我请来田光先生。”

鞠武说:“好吧。”

鞫武便去见田光,对他说:“太子丹非常敬慕先生,想请先生商议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推却。”

田光说:“遵命。”

于是,田光乘车去东宫拜见太子。

太子丹听说田光先生到了,亲自出宫来迎接。太子丹手执车辔扶先生下车,又在前边引路,一再向田光表达敬意。来到宫中后,又跪着为他擦拂坐席。田光上了年纪,躬着背坐了上座,旁边的人看了都暗暗地发笑。

太子丹屏退左右的人,跪着向田光请教:“如今天下形势,燕国与秦国势不两立。先生智勇兼备,能够出奇计来拯救燕国吗?”

田光说:“我听说:骐骥在盛壮时一日千里,到衰老时连驽马也不如。鞠太傅只知道我盛壮时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已经衰老了。”

太子丹说:“在您结识的人中,有没有像您年轻时那样的,可以代替先生出谋划策呢?”

田光摇着头说:“太难了,太难了。太子也想想,您门下的客人有哪些可用,我倒想看看他们。”

太子丹便把夏抉、宋意、秦舞阳叫来,与田光先生一一相见。

田光看了之后,对太子丹说:“我看您的这些门客没有可用的。夏抉是个血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红;宋意是个脉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黑;秦舞阳是个骨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白。他们的情绪就表现在脸上,很容易被别人觉察,怎么能完成大事呢?我知道有个荆卿,他是个神勇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比他们几个要强得多了。”

太子丹问:“荆卿叫什么名字,他是哪里人氏?”

田光说:“荆卿名轲,本是庆氏,就是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庆封逃到吴国后,在朱方居住。楚国讨伐吴国时杀了庆封,庆封的族人逃到卫国,他们便成了卫国人。荆轲曾用剑术游说卫元君,但卫元君没有重用他。后来秦国占领了卫国,把濮阳改为东郡,荆轲便来到燕国。这个人非常嗜酒,与高渐离相从甚密。高渐离擅长击筑,荆轲擅长唱歌。两人每日在燕市饮酒,喝得似醉非醉时,高渐离开始击筑,荆轲便唱歌相和。歌罢一齐落泪,觉得天下没有知己。荆轲为人深沉而有谋略,我可万万比不上他。”

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

田光说:“我常接济他一些酒钱,他应该会听从我的。”

太子丹送田光出门,把自己乘坐的车子送给田光,又派内侍为他驾车。田光刚要上车,太子丹又嘱咐说:“我们说的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笑着说:“老臣不敢。”

田光上车出去,在酒市上寻找荆轲。荆轲和高渐离正喝得半醉,高渐离正在调筑,田光听到筑声,下车进去招呼荆轲。高渐离见状,带着筑避开了。

荆轲与田光相见施礼,田光邀请荆轲到自己家中,对他说:“你常常叹息天下没有知己,我也这样认为

最新小说: 前夫,请自重陆瑶邵允琛 重生福妻小神医 星际御兽:这公主她当不了一点 以我深情,与你白首 我在爱情里等你 太子不育,我偷生两宝震惊朝野 隐雾纪元 星核传说:星际之战 爱妃好生养 快穿之唯你,是我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