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高昌城以后,戴谢花了两天的时间疗愈自己,又花了一天时间,找到了潜伏在距离高昌城百里之外一片密林之中的高宁和韩磊等人。
因为自己走时留下了辞别信,戴谢找到大部队以后并没有即刻动身前往高昌,他相信高昌国主看到他的辞别信,一定会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这件事情毕竟涉及到整个高昌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不宜催促,打算在此地多停留几日,再集合队伍前往高昌。
可他全然不知,高昌国主南建雄在看到他的辞别信以后,就知道仅凭高昌国军队的战斗力,根本不可能同大兴远征军抗衡,戴谢在信中所提到的和平政策也让他看到,这位雄才大略的大兴国师企图统一整个华夏大地的脚步已经势不可挡。
与其如此,倒不如让高昌的百姓少受一点战乱之苦,放弃无谓的抵抗,希望大兴国师能够信守自己的承诺,切切实实给西域各地带来和平和稳定。
因此,在公主南孟卓出走以后,他就在皇宫紧急召开了会议,并宣布高昌国上下不动兵戈,和平接受大兴王朝的兼并。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朝中大臣表示难以接受的这样的决定,他们认为高昌国起码应该适当做出迎战的准备,倘若届时真的不敌,也好找机会出面进行议和,否则彻底放弃抵抗的话,就等于把自己当成砧板上的一块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下场。
南建雄对此表示可以理解,但当他把戴谢的辞别信拿出来,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念了一遍之后,曾经提出反对意见的朝臣们也沉默下来了,乌哈汗国和吐蕃王朝就是前车之鉴,不抵抗或许才能够获得最大的主动权。
况且,丢失江山的人不过只是南氏皇族而已,其他大臣仍然有机会继续坐在原来的位置上享受荣华富贵,故而也就不再反对了,只是私下里有没有人打算将自家财产转移到西域就不得而知了,这项决议随之顺利通过,只等大兴军队到来之后,就会主动打开城门。
只不过一连许多天过去了,仍然没有见到大兴军队的影子,就连朝中的部分大臣都不禁怀疑大兴军队是否已经放弃了攻击高昌的打算,但那似乎只是一种侥幸的想法而已。
南建雄想到公主南孟卓已经离开多日,主动去找那戴谢去了,说不定在此期间有什么变故发生,但他此时除了耐心的等待,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这一日,终于有城卫紧急来报,东城门方向有大批军队出现,规模约有数万人,径直朝着高昌城东门的位置缓缓而来。
此时,高昌城中绝大部分的百姓都已经知道了大兴军队到来的消息,虽然他们早就得知国主已经决定向大兴军队投降,但是普通百姓听闻一支军队即将兵临城下,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恐慌,纷纷赶回家中躲起来,生怕那些凶神恶煞的士兵烧杀抢掠。
一时间,高昌城中的街巷变的空空荡荡,除了少数的卫兵来回走动外,人们几乎全都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事实上,当国主决定向大兴远征军投降的消息自几日前从皇宫中传出以后,城中一些相对敏感的商贾和达官显贵们已经开始偷偷摸摸地把自家的财产向西域各地转移了,不过明面上确实不敢太过张扬的,因为一旦他们的行为引起高昌城的恐慌,高昌城主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
如今,大兴军队即将兵临场下,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心中很是庆幸,已经暗自打算着一旦情况不妙,就溜出高昌城从此远走高飞了。但其实,他们本身并不愿意去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只是害怕战争的荼毒,不得已而为之。
一旦确认远征军的到来对高昌城没什么影响,他们很快就会把已经转移的财产再度转移回来的,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进行验证而已。
得知大兴军队终于来了,南建雄心中倒是保留着一丝小小的希望,但愿女儿南孟卓已经得偿所愿,跟那位先锋将军走到了一起。倘若真的如此,虽不至于影响到和平谈判的最终结果,但起码能够保证南氏家族日后不会被完全排除在权力之外。
因此,南建雄带着十足的诚意,即刻率领高昌国的文武官员,打开东城门之后,按照次序排好阵型,站在城门前静静等待大兴先锋将军的到来。
大兴军队的身影越来越近了,他们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手中拿着高昌人从未见过的奇怪武器,明晃晃的,冒着森然的寒光,如同一条闪着光亮的巨龙,向着高昌城东城门的方向一步步逼近,直至距离东城门半里之外的地方突然停住,而后屹立不动。
军阵中央,一位身材高大,英气勃勃的年轻男子,穿着一身造型奇特的战甲,骑着一匹健硕的枣红色战马,缓缓地从军阵当中走了出来,在他身后还跟着两队卫兵,呈左右阵型护卫在他的身后。
年轻的先锋将军骑着马缓缓向前,直至距离南建雄数十丈远的地方,才翻身下马,随即在卫兵的护送下朝着南建雄大步走来。
南建雄之前一直在张望,发现军阵中并没有南孟卓的身影,脸上不禁露出淡淡的失望之色,可现在毕竟不是追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戴谢下了马朝自己走来,他也缓缓地向前迎出几步,待对方走到跟前时,方才俯首鞠躬道:“高昌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