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型战争的前期调动是瞒不过人的,所以早在七月末,西北各边州就接到了夏军异动频繁,似乎要大举进兵,发动全面战争的探查消息。而随着太子殿下亲身来到西北,言之凿凿西夏年内必定会进犯,严令沿线各州府必须做好备战,渎职懈怠者均按军法从事后,过去几年一直在积极屯粮练兵,积攒军事潜力的各州府就立刻将行政机器的转速开动到最高,将要再度与西夏打仗的消息尽可能传到治下每一个人耳中。饶是如此宣传了快一个月,战争真正降临时还是让许多人感到猝不及防。仿佛一夜之间,自丰州到韦州漫长的两国国境线上就"长"出了大量的西夏军。
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集中优势兵力,把宋人那些越来越深入,还越长越多,越长越快,名为水泥先锋堡的麻烦东西给一个个敲碎。不然若是给宋人足够的时间,他们指不定又要点成线,线连面,修出一条新的长城来了。
大
垂治四年,九月初七,延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清水堡。其实在大宋的军事部署规划图中,此堡的名字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七十二号堡,和其余修筑的堡垒一起组成了数字堡垒集群。但因此堡修筑的位置十分刁钻,依照山丘谷地的地形而建,牢牢据守着清水河流经此地的分支。
若是那亲宋的部落赶着牛羊马群过来饮水,便任其自由来去。而若是那亲夏的部落来,不仅动辄索要高昂的买水钱,还会用牛羊练移动靶,乃至于行绑票之事,要部落中凑钱来赎。夏军不是没有尝试过拔掉这颗钉子,只是这堡垒修筑得十分易守难攻,人数少了起不到作用,人数多了定会被周边的巡堡的弓箭手发现,招来宋人大军。所以西夏几次三番攻打都没能成功不说,反而己方还损失了不少兵将。大多数普通人都只想活下去而已,所以在夏军第二次攻打无功而返后,周边的部落就纷纷改姓了宋。
反正天高皇帝远,只用嘴巴上叫几声就能换回财产乃至于性命安全,当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如果仅是如此,七十二号堡垒也不会在夏军的地图上留下清水堡这个专属代称了。因为只是嘴上叫叫而已,根本动摇不了西夏的统治根基。真正让夏军高层着恼的是,那个主持清水堡诸般事宜的厢指挥使是个贪财但有脑子的。
眼见周围的部落纷纷姓了宋,再也不能靠立场不对敲竹杠获取高额收益,方式方法立刻丝滑地转向了走私。
甭管是牛羊马匹皮毛这种能够细水长流的,还是地毯瓷器丝绸这种量少价高的,他都愿意当个中间人抽成。
最令人难绷的是,他们费了老鼻子劲运回来的地毯瓷器等物品,不是绣孔子劝学图这种完全不感兴趣的,就是画猎狝图这种耀武扬威,彰显武力的。而当周边的部落尝到了走私的甜头,开始参与利益分配时,情况就从口头上喊喊我心沐大宋王化变成了我是真的愿意当大宋的狗啊!造成夏国的影响力在此地的影响力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当接到李元昊全面进攻的指令后,负责朝延州方向攻击的委哥宁令便命令手下的军将一定要把清水堡这个心腹大患给除掉。不然再让清水堡钉上五年,周边部落新生儿学的第一句话都要变成我是宋人了!
委哥宁令是李元昊的堂弟,在李元昊一天天衰老,小太子李谅祚又仅有三岁,指不定一场高烧就能夺走性命的现状下,委哥宁令承担了事实上的皇太弟责任,再不济将来也得是个宗室长辈兼托孤大臣。所以委哥宁令的命令得到了相当彻底的执行,足有千人,四倍于清水堡守军的夏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清水堡杀来。
长期的利润分润的确是有作用的,早在夏军距清水堡还有四十里时,就有牧民急吼吼赶来报信。
所以清水堡的驻军得以赶在夏军到来前做好迎敌准备。而当大战真正到来时,那些过去被大家口口相传的老兵气质才得以展现全貌。
谢添双臂抱胸,半眯着眼睛看身边正吵吵嚷嚷,互相检查着兵器甲胄是否完备的新兵蛋子们,心中只觉好笑。
检查那么多有屁用,上头新整出来的这个堡垒虽然好用,但样式却怪得很,既非圆也非方,有多段城墙小小的逆着山形,形成一个个内凹。再加上少城墙而多射孔,棒刀枪矛根本施展不开。远以弓弩射,近用刀砍,再配一把铁骨朵当副武器以备不时之需是最合适的。但他却没有出言提醒指点一二的意思,因为新兵蛋子的问题是回答不完的。万一被缠上,他就没机会去占据那个他早就观察好的射点了。因为修筑堡垒的所用的水泥虽有好塑型、干得快这两大绝佳优点,但论强度,还是要低于时下普遍的的夯土垒石。
初期用水泥修筑只是为了赶工期,好少一些夏军的骚扰与纠缠。而等到钉子被钉进去,加固就成了必须项。不然苦心孤诣才修出来的堡垒,因为躲懒不加固,到时候被来犯之敌轻而易举地给砸开,大家的脑袋就得一起搬家了。所以自打谢添被分配到了清水堡服役,抹灰的工作就贯穿了他的军旅生涯。现如今的他已经能完美地指出堡垒哪一段用了哪个州府所产的水泥,质量如何,强度怎样。
哪一段后来花了大力气加固,防御力高得令人咋舌,是个摸鱼好耍的绝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