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道行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了,汗出如浆,全身颤抖,是不是的摇晃一下。
大概张太后也感觉到了,又深深的看了一眼嘉靖,把目光转向萧风,眼神中充满了欣赏和好奇。
“孩子,你既然懂得道法,不知道能不能测一下,那两个孩子究竟是哪一个藩王的后人呢?
这件事武宗并没有告诉过我,我也很是好奇,他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两个孩子呢?”
众人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在了萧风的脸上,表示同问。尤其是老拐,他更想知道,自己折腾了一辈子,究竟是为了谁。
萧风轻轻摇了摇头:“我母亲身在其中,要算她的父辈是谁,其实就是要算我的外祖父是谁。
此事与我牵涉太深,测字也
测不出来的。不过,我倒是有几个猜测,就看你们愿意信哪个了。”
众人顿时都来了精神,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萧风猜测一件事儿,准确率虽然不如测字那么神奇,但也是相当高的。
何况现在大家都是毫无头绪,既然没有确定的答案,能听萧风推测一下,也聊胜于无。
萧风的目光没有什么焦点,就像穿过所有人,看向历史,看向无边的迷雾一般,声音也恍惚如梦。
“第一个猜测,这两个孩子,应该是宁王的。”
这第一个猜测一出来,直接就引起了众人极其剧烈的反应。尤其是老拐,连连摇头。
“这不可能的,宁王谋反,武宗亲率大军征讨。最后宁王被抓捕回京,街头凌迟,这是最不可能之事!
你就是说这两个孩子是徽王的,我都或许会相信,可你说他们是宁王的孩子,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宁王,历史上能叫宁王的就没有一个善茬儿,大明朝的这位宁王,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
宁,是一个意愿美好的词,最早在周朝时就被用于称呼开国受命之王,史书中对周文王、周武王都用宁王来称呼。
周以后的历朝历代,宁王这个封号,仍然是封给皇帝喜欢的孩子的常见封号。
既表达对孩子一生安宁的祝福,又表达希望孩子给王朝带来安宁的愿望。
大明朝的宁王,是从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开始的。他也的确是朱元璋比较喜欢的
孩子之一。
按照如今人们对朱元璋的印象,他除了自己的好大儿朱标之外,对其他孩子都没啥偏爱,其实这个印象也有点偏颇。
朱元璋毕竟也是个父亲,不可能除了朱标之外,把剩下的儿子都当隔壁老王看待。他比较喜欢的儿子里,就包括老四朱棣和老十七朱权。
一些影视剧可能让人们以为,朱元璋对朱棣不好,其实并非如此。朱元璋毕竟是马上皇帝,他对能征善战的儿子都比较偏爱。
如果朱元璋真的不喜欢朱棣,朱棣是绝没有机会发展出那么大的势力,最后达到可以和整个朝廷对抗,靖难成功的程度的。
就看朱元璋给朱棣娶的媳妇,就知道朱元璋对朱棣是很喜爱和信任的,而所有儿子里,朱棣也确实是最接近朱元璋的人。
而宁王朱权,就是个小号的朱棣。同样能征善战,所以朱元璋把他和朱棣一样,封到了对抗蒙古人的第一线。
朱棣被封之国为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所以称为燕王;朱权被封之国为宁国,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所以称为宁王。
从北京到赤峰,正好是蒙古人最常袭扰的一条防线,所以朱棣和朱权这哥俩各守一块地儿,还共同享有这条防线上边防军的临时调度权。
请注意,这个共享临时调度权十分关键,这也为朱棣和朱权哥俩及其后代的恩怨纠缠,拉开了一个宏大的序幕。
公元1392
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为了防止儿子们蠢蠢欲动,下旨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这就表示,不会再立太子了,老朱死后,皇太孙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全面继承朱元璋留下的大明产业。
可问题是这份产业太大了,朱允炆总觉得叔叔们不会太老实,搞不好哪一天会来分自己的家产,搞分裂。
于是朱允炆在几个大聪明的支持下,决定开始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这些被废的王爷,自身确实也都有毛病,违反乱纪,小辫子随处可揪。但问题是之前老朱家向来自己人不揪自己人。
因此,朱允炆忽然开始秉公执法,揪叔叔们的小辫子,就是傻子都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于是,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一场老朱家内部争夺皇位的惨烈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咱们这个月对抗其他书的投票催更,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