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正是小诸侯的难处。
而且与实际割据徐州的臧霸、陈登2人不同,张燕的大本营是山区,其人本质上只是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
除了将全家老小整整齐齐带到许都投奔赵旻之外,张燕别无他选。
投奔袁绍?
呵呵。
袁绍不把张燕千刀万剐才怪!
袁绍邺城之乱,其幕后策划虽然是贾诩这个坏得很的糟老头子,但实际执行者,正是张燕!
袁绍恨不能刨了张燕祖坟,张燕投奔袁绍…这与上赶着送人头何异?
去年官渡之战时,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袁绍不得不与张燕讲和。
但在如今袁绍、赵旻相安无事的情况下,袁绍还怎么可能再对张燕客气?
综上所述,张燕确实是逼不得已投降赵旻…咳咳,归顺朝廷。
所以,苟哥暗戳戳地想道:
这就好办了!
苟哥心中打定主意之后,便笑眯眯地对张燕道。
“张将军,我必保你全家老小平安无事,然则,你亦须为我镇守太行山脉,并于山麓屯田。
张将军放心,我可为将军提供1应所需,包括但不限于辎重、战马、甲胄、兵器、农具、肥料及粮草。张将军以为如何?”
对如今的赵旻而言,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张燕对此不假思索。
“甚善!主公放心,主公若可足量供应军械、粮草及农具、肥料,某必为将军稳守太行山两侧!”
对如今的张燕而言,只要有人出足够的钱,他就有信心与袁绍掰掰腕子…
张燕又不是没和袁绍正面交锋过?
于是乎,赵旻和张燕1拍即合。
赵旻从此不再担心河北出大问题,张燕从此也不再担心自己没钱和财大气粗的袁绍对耗下去。
皆大欢喜不是?
呵呵。
还真不是。
张燕做梦都想不到,公孙度已经开始暗中谋划,侵夺袁绍的幽州东北部,以及青州的胶东半岛。
即便赵旻不支持张燕,袁绍也不可能再继续向张燕猛攻。
简言之,即便赵旻答应全力支持张燕稳守、屯田,赵旻实际上也花不了几个钱儿,反而能收获张燕的感激和忠诚…
以及张燕屯田所得的1成半。
苟哥就是苟哥。
仅仅开了半下午会、又请张燕吃了1顿小火锅而已,赵旻这个苟哥,便解决了自己的全部后顾之忧。
对卫府1方而言,这确实是惠而不费、皆大欢喜之事,但对张燕而言…
他只是被赵旻利用了。
对大哥孙策和小老婆孙尚香,赵旻可谓不遗余力、毫无保留;
但对张燕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赵旻绝不可能做圣母。
商定此事之后,众人心事尽去,小火锅宴气氛变得融洽和谐无比。
但等到散席、众人离去之后,问题出现了…
大乔应当如何安置?
赵旻凝视着1身孝服、宛若旷谷幽兰的大乔,心中不由1阵苦恼。
【作者题外话】:孙策死前为孙权留下的遗言,是分析江东问题最为有效的工具。
策临终说了3件事儿:
其1是深险之地未从;其2是天下英豪在州郡;其3是客籍侨姓人心不稳。
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2吴主传》
这3件事可谓字字珠玑,精辟至极。
(1)深险之地指代“山越”,即逃避徭役而亡入山中的扬州百姓。
(2)天下英豪指代“扬州士族”及“宗帅”,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口,与“深险之地”的山越互为犄角。
(3)客籍侨姓,即避难扬州的“中原士族”,这批人对孙策诛戮吴郡、会稽的大姓,心存畏惧,时刻准备逃归中原。
换言之,孙策死时,扬州可谓危机4伏。从庐江太守李术叛乱,以及宗室孙暠(孙权堂兄)“公开夺位”等丑事、便可看出彼时情况之险恶。
策亡之后,(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江表传》
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孙)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韦曜《吴书》
说得再直白1些,孙权继位之初,山越宗帅不服;扬州士族不服;外州士族也不服。甚至连同姓亲戚都不服。
更可畏者,是孙坚旧部在孙策死后、对孙权也不服。为此周瑜不得不主动行“君臣之礼”,以增权之“威重”。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9周瑜传》
1言蔽之,孙权接手的,是1个烂摊子!
恕我直言,这个烂摊子,如果不是孙权,其他人还真不1定能玩转!
尽管赵旻非常不喜欢孙权!
袁绍争雄河朔时,对黑山军的分化控制颇为成功。
然而以官渡之败,袁绍许多功绩被有意抹杀,颇有“因人废事”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