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拜司空,陈纪拜5官将,张咨拜南阳太守,韩融拜大鸿胪。
(许靖)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蜀书许靖传》
韩馥与韩融同族,均出身颍川舞阳,老祖宗为西汉开国功臣韩王信,因此韩氏“世为著姓”。
东汉初年的司空韩棱,是西汉弓高侯韩颓当的后人,韩颓当又是韩王信之子。
按此,颍川韩氏,当为先秦时代韩国王室的后裔。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韩)颓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后汉书韩棱传》
韩棱官至司空;其孙韩衍,桓帝时为司徒。韩韶、韩融亦见诸记载,与同郡陈、荀齐名,“伏膺儒教,经明行修”。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陈纪)兄弟恣柔爱之道,而2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世说新语德行篇》
李元礼(李膺)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世说新语德行篇》
这种门阀特有的儒士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韩馥的“恇怯”。
韩馥其人,号为暗弱。
袁绍谋主逄纪称之为“庸才”,3国史家陈寿则讥笑其“恇怯”。
从韩馥“如厕自杀”的事迹来看,此言基本属实。
韩馥因让位于袁绍而得到“怯懦”的骂名;但需要注意,汝南袁氏是韩馥的仕途举主,按两汉传统,受举人应当“事举主以父礼”,因此韩馥逊位,在道义上是符合儒教伦理的。
最初之时,韩馥与袁绍曾经1度紧密合作,但最终兵戎相见,酿成砍杀。
中平6年(189)董卓上洛,韩馥与袁绍则前往冀州。
韩馥入魏郡,而袁绍入渤海。
(董)卓以为然,乃拜(袁)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绍遂以勃海起兵。--《魏书董卓传》
翌年(190)袁绍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董,韩馥亦在其中。
这里需要注意1点,韩馥最初的政治靠山,实际是董卓,而非袁绍。
韩馥起兵之初,曾询问幕僚“助袁氏”与“助董卓”的利弊。
(韩)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英雄记》
在州吏刘子惠的呵斥下,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
韩馥既然“言短”,他的政治立场也便1目了然。
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英雄记》
理由其实不难理解:
韩馥依靠董卓的举荐而发迹,自然不能直接倒戈相向,这样会显得自己太过忘恩负义。
比如同为董卓表奏的北海太守孔融与辽东太守公孙度,便没有参与关东联军,即是同样道理。
此事发生于董卓老贼重用汉臣的大背景之下,由此可见,董卓老贼比汉贼曹操,还是要高明那么1丢丢的…
尽管这很可能是出于贾诩之谋。
而为了彰显孔融光辉形象,罗先生在演义中强行将孔融安插进联军之中…
其实,如此描写实不为美也。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3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由于韩馥最初并非真心依附袁绍,因此双方的合作基础十分脆弱,外部形势稍有缓解,便相互残害。
战争初期,袁绍与韩馥为了增强关东联军的正统性,曾先后两次拥立刘虞,以对抗董卓手中的刘协。
(袁绍)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袁绍传》
但在董卓西迁长安,关东军事压力骤减的情况下,袁绍便立即废黜韩馥,取而代之。
(初平2年)夏4月,(董)卓还长安。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武帝纪》
袁绍得势之后,翻脸不认人,将“谋立伪帝”的1切罪过,1股脑儿推到了韩馥的脑袋上。
在袁绍口中,自己是“引会英雄,兴师百万”的盖世英雄,韩馥则是“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的卑鄙小人。所谓“逆谋”,说的便是拥立刘虞的丑事。
(袁)绍上书云:“……(臣)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后汉书袁绍传》
讽刺之处,是拥立伪帝,本是袁绍与韩馥共同倡议,不分先后。
《武帝纪》、《献帝起居注》等同时代史料,对此均言之凿凿。
韦曜《吴书》甚至记录了袁绍招募袁术劝进的书信原文。
袁绍在书信中大骂刘协“无血脉之属”,还自称“与韩馥共建永世之道”。
总之,其人把自己拥立伪帝的行为,描述得无比高大全、伟光正。
(袁)绍复与(袁)术书曰:“前与韩文节(韩馥字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指刘虞)。今西(指长安)名有幼君(指刘协),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