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
(袁)尚、(袁)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魏书袁绍传》
魏太和7年(233)公孙渊(公孙度之孙)给孙权上书,称“被幽州刺史与东莱太守诬告,因此获罪魏朝”。
…此事前文刚刚提及。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谄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公孙渊)郡。--韦曜《吴书》
从此事不难看出,半个世纪之后,公孙家族的影响,依然可以越海直达东莱。
考虑到曹魏中期,辽东公孙氏与江东孙氏的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双方屡遣使者的记载(见《吴书2》);
可知袭扰青州,对公孙氏而言易如反掌。
辽东问题困扰曹魏许久,直到曹叡死亡前夕(238)才被司马懿平定。
如果结合曹叡去世十年后(249)即“鼎移司马”(正始之变),那么辽东问题,大抵可以看作与曹魏相始终。
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始末变迁,是个相对冷僻的话题。
士燮…好吧,比公孙氏更冷僻。
现代学者对辽东问题分析比较精辟者,有王永平的《公孙氏对待流寓士人之态度极其遭遇》。
不过其着眼点,在于流寓士人对辽东学术风气的影响。
咱们着手于公孙度“官不避籍”的怪异现象。
遂借此切入,结合董卓、徐荣、孔融、太史慈等人的履历,围绕幽州(平州)与青州(营州)的势力变迁,加以勾稽串联。
虽然董卓(公孙度故主)与徐荣(公孙度举主)都属于帝国文化的边缘人物,但公孙度的仕宦问题(官不避籍)明显过于刺眼,不能用简单的“不守礼法”来解释。
或许另有深意。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后汉书列女传》
如果从统治方式看,公孙延“避吏玄菟”,那么其家族衰败显而易见。
因此公孙度发迹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法家道路。
对青州东莱的武装殖民,也可看作其武力扩张的具体反映,孔融则是牵涉其中的早期同盟。
然而随着管亥与袁谭的蹂躏,孔融迅速谢幕。
到了曹操征讨东莱、北海时,史籍留下的记载,便只剩下“海贼管承”了。
假设管承确实与公孙家族存在某种联系,那管承之败(206)无疑是2袁之死(207)的导火索。
因为此事使公孙康清楚认识到,对抗曹操的下场。
公孙氏与始终当土皇帝的士燮有1点不同:
不是吸纳流寓士人,这1点是士燮与公孙度父子另1个高度重合点;
而是公孙氏借渤海,打通了辽东和胶东通道。
换言之,公孙氏存有觊觎青州、乃至中原的野心。
虽然事实证明,他们只能想想而已。
而士燮则比公孙氏高明许多。
士家就是想长期割据交州、做土皇帝而已。
明日、后日事情太多,因此只有每日1更;
5月1日恢复两更,请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