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数见不鲜。
前赵刘渊假托为于夫罗之孙,大夏的赫连勃勃,亦假托为“右贤王去卑之后”。
由于于夫罗与去卑同族,因此《晋书》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赫连勃勃乃是“刘元海之族也”。
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元海之族也。--《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注意:唐修《晋书》为避李渊名讳,改称刘渊表字,即刘元海。因为刘渊字元海。
至于《铁弗刘虎传》亦称传主刘虎为“去卑之孙”。
时代久远,晦暗难明。
铁弗刘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魏书铁弗刘虎传》
概而论之,两晋南北朝时代的胡人贵族,尤其是匈奴支属,特别喜爱与于夫罗、呼厨泉、去卑家族攀亲。
其目的无非是借用曾经的南单于名号,替自己增加1些“族望”方面的筹码。
有趣的是,这1现象并非胡人独有,汉人亦然,且更有过之。
南北朝时代,出身庶族,却假托祖上为门阀大姓者不可胜计。
南朝梁武帝甚至专门派人对家谱造假现象进行过探查辨伪,可见这种行径在当时已经蔚然成风。
哈哈,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由此可见1斑。
呃…等等…上1章王允之事还是没说完?
好吧,咱们继续说。
这次,与蔡琰之大人蔡邕有关。
并州人对自己的内部成员都如此昏庸残暴,对外人如何,也便不难想象了。
典型例证就是蔡邕之死。
蔡邕是当时的大文豪,受董卓殊遇,遂投靠凉州集团。
就是这样1个笔杆子,都难以逃脱并州军的清洗。
并州集团的头目王允,借口蔡邕修撰《东观汉记》时“作谤书流毒后世”,污蔑其阴谋颠覆朝廷,竟将蔡邕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下狱处死。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遂杀(蔡)邕。--谢承《后汉书》
蔡邕党附董卓,固然有罪;
但其所作所为不过是草拟文书,歌功颂德,罪不至死。
如果考虑到彼时李傕等人还在回军的路上,那王允迫不及待地诛杀蔡邕,无疑是挟私报复了。
对待凉州余部,王允举动亦失策。
彼时弥漫关中的“并州人欲尽诛凉州人”并非空穴来风,王允与李傕等人沟通时,不仅不肯赦免凉州将校,口气还相当猖狂,骂辱“关东鼠子欲何为”。
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关中诸将)忧恐不知所为。--《魏书董卓传》
及李傕之叛,(王)允乃呼文才(胡轸)、整修(杨定)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9州春秋》
此处特别强调1点,凉州将校都是关西人,之所以被王允称作“关东鼠子”,是因为牛辅等人屯驻的陕县,在弘农(故函谷关)以东,是董卓防备献帝逃回关东的预留后手。
王允的自大,其实有所倚仗。
因为彼时镇守陕县的牛辅(董卓女婿),已经死于内讧(被胡赤儿所杀)。
凉州军群龙无首,李傕等人兵马不过千余,且刚刚经历关东大战,气衰力竭,无力对抗。
就在王允准备坐享胜利果实的时候,牛辅部将贾诩成功煽动了董卓残部,诸将风雨兼程,昼夜疾行,准备殊死1搏,奇袭长安。
凉州军出发时,兵马仅数千;抵达长安时,已经膨胀到十万。
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后汉书董卓传》
(关中诸将)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魏书董卓传》
可见并州集团的统战工作有多么失败,竟逼得关中地区的凉州人,纷纷与叛军走到1起。
甚至吕布麾下的“叟兵”都临阵倒戈,偷偷打开城门,放关中诸将入城,导致长安沦陷。
(李傕)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傕众得入,城溃。--《后汉书董卓传》
须知,叟兵是西南夷,是益州的少数民族武士,与凉州集团并无瓜葛。
连叟人都公开反叛并州集团,可见王允等人的统治有多么不得人心。
最终西京沦陷,王允被杀,吕布出逃。并州集团的快活日子过了不到4十天,就烟消云散了。
本章暂且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收尾…
这次确确实实是收尾,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