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野猫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五章 红烛阑珊泪,恶计惹是非上

第二十五章 红烛阑珊泪,恶计惹是非上(3 / 4)

汉朝廷彻底崩溃。此事人所共知,无需赘述。

(李傕)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李傕发迹之后,贾诩迁尚书,正式染指中枢权力。

虽然《魏书》称贾诩在长安时(192-195)对汉廷“多所匡济”;但汉帝出奔关东时(195)贾诩却并未跟随;汉帝迁都许县后(196),贾诩也并未前往投奔,反而相继依附于凉州乡党段煨、张绣等人。

照此论之,贾诩与汉廷的真实关系,便不得不加以探究。

《贾诩传》对传主的早年记载是1片空白,只提到他得到汉阳人阎忠的青睐。

(贾诩)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魏书贾诩传》

凉州汉阳郡即后来曹魏的天水郡,可知阎忠是贾诩的“州里人”。因此阎忠提携贾诩,属于乡党之间互戴高帽,故无足论。

贾诩的首次出仕记载,是在董卓上洛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魏书贾诩传》

此处的太尉即指董卓。按记载,董卓上洛同年(189)便自领太尉。

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魏书董卓传》

太尉掾即太尉府的幕僚。按汉制,3公可以开府,自辟僚属。掾即副官、佐官,被视作3公的喉舌。

此处敲黑板,划重点。

贾诩是董卓的幕僚!私臣!或者可以直接说:心腹!

3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属则3公之喉舌。--崔寔《政论》

可见早在董卓上洛之前,贾诩便已追随董氏,是其腹心之臣。

照此论之,董氏秉政初期的许多明智举动,比如“示好洛阳士大夫”等行为,很可能是贾诩在幕后出谋划策。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蜀书许靖传》

董卓西迁长安之后(191),贾诩奉命出屯弘农陕县,辅佐董卓的女婿牛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魏书董卓传》

董卓之子不见记载(有1孙女董白,史书未详其父),或许早死;董卓执政时,主要倚重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乃至联宗董承等人。因此牛辅可以视作董卓的潜在继承人。

(董卓)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作为牛辅军师的贾诩,在凉州集团的地位由此可见1斑。

诸位大大看到了吧?这才是真相!

董卓遇害后(192),牛辅也很快死于兵变。恰逢李傕、郭汜劫掠关东归来,贾诩遂与合谋,并亲自布署了袭击长安的军事计划。

需要注意,长安沦陷之后,贾诩的相关记载十分矛盾,漏洞百出。

贾诩1方面“谦退恭谨”,不肯受封;另1方面,贾诩又领左冯翊(即冯翊太守),还担任吏部尚书,典选举。

(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又以(贾诩)为尚书仆射……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贾诩传》

从记载来看,贾诩辞让“有名无实”的尚书仆射,却担任掌握实权的吏部尚书(汉末负责选举官员的尚书),实际是1种“不贪虚名”的现实行为,谈不上恭谨谦退。

另外按照王沈《魏书》记载,贾诩在吏部尚书任上,“多选旧名以为令、仆”。

(贾)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王沈《魏书》

此处的令、仆,指的是“令”与“仆射”,即尚书台的主官与副官。可见贾诩虽然没有担任尚书仆射,却掌管着尚书仆射的出仕人选,实权更重。

前文提过,汉末3国的尚书令,实际上便是丞相。

这种务实原则,与凉州集团的执政方针相1致。比如董卓在世时,其心腹便“不处显职,但为将校而已”。

(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同时,凉州集团也狠抓人事权力。董卓时代的吏部尚书是汉阳周毖,凉州人;李傕时代的吏部尚书是武威贾诩,也是凉州人。

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蜀书许靖传》

虽然《魏书》极力美化贾诩的形象,称他“匡救天子,护佑大臣”,实际从《献帝记》的记载看,汉帝出奔时(195),贾诩是处在李傕阵营的。

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贾)诩谓(李)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献帝记》

《献帝记》的作者是汉廷侍中刘艾,他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贾诩的主张,是不要对汉廷君臣赶尽杀绝,即“做人留1线,日后好相见”。至于所谓的“多所匡济”,更近乎事后的附会之语。

(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李)傕等亲而惮之。-

最新小说: 我都要统一全球了,你说我造反? 我的岳父是崇祯 我在租界做巡捕 南半球都是我的,你让我坐皇位? 互换曝光后,双胞女帝非我不可 晋庭汉裔 皇兄何故造反啊 从落魄书生到一品富商 三国:固化忠诚度,江山美人我都要 我哥是冠军侯,我说话大声点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