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的会议室还算大,估计平时也是全站三十多个驻守的工作人员开会之处,所以夏永观带着几个工作人员,再加上姜为先等一行十三人,也完全坐得下。
宾主落座后就是常规的相互引荐介绍阶段。
原本姜为先的助理丁跃峰发来信息只有男女人数,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列表,而邬佑文也因经验不足没细问,以为丁跃峰已将名单报给站长夏永观了,自然也没再专门汇报此事,所以直到这时夏永观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秦克、宁青筠也来了,难怪刚才看着这两个年轻男女很有些眼熟!
他不由有些后悔了,早知到菲奖得主大驾光临,怎么也想法子多腾出两个单人房来啊!
姜为先眼光何等厉害,一眼就瞧出夏永观的尴尬与心思,姜为先澹澹道:“秦克和宁青筠不必另作安排。不管他俩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有多高,在我这里,就只是普通的研究人员。行了,开始进入正题吧。”
这时饭菜也送上来了,气象站准备的饭菜较之大酒店当然算不上丰盛,但每个人的饭盒都尽量地配了四菜一汤,算是很用心了。
姜为先做事很雷厉风行,果然边吃饭边开始看数据。
会议室里自然有投影幕,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放出昨天出现疑似“干雨”时的观测数据。
气象站的监测设备相当专业,拥有80米高度10层梯度的铁塔探测系统,以及辐射探测系统、涡动相关探测系统、系留气艇探测系统、风廓线雷达探测系统等大大小小近百组设备。
此外还有沙漠通量监测、区域天气监测、风沙监测和大气成分监测、系留气艇探测、无人机监测等二十多种监测手段。
这使得监测数据非常详细,既包括近地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廓线垂直分布及变化、逆温强度、逆湿变化、当时的风速风向等,也包括沙漠的近地层结构、水热通量交换、地表辐射能量收支、边界层气象要素及沙尘浓度垂直分布等沙漠里独有的数据。
秦克在姜为先的实验室里也呆过大半年了,对气象气候的观测数据并不陌生,这时看得极为专注。
他目前的物理等级达到了“职业级”,所有子科目的水平与知识量都不会逊色于任何博士学历的青年讲师,当中就包括了大气物理学和物理气象学。
虽然论起气象方面的水平及不上气象学专业的教授,但他师承姜为先,同样擅长结合流体力学来思考分析气象数据,他一边看一边尝试着在脑海里将各种数据转换为了一条条流体力学算式。
姜为先吃饭很快,十分钟不到就吃完了,这时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正在讲解一些可能是关键点的数据,毕竟这是昨天晚上才汇总的,而且数据量很庞大,没来得及做成图表分析。
当天下午所有人都留在了会议室,研究着气象站提供的数据。
来自不同设备的气象监测数据量是很庞大的,光是风速风向的变化就几千页、十多万行数据,想在一个下午就完全分析清楚是很难的。
幸而疑似“干雨”的现象还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大半个月前,那次的数据已完成了整理,也制成了各种图表方便使用,这次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也将这些数据图表一并展示。
经过一个下午的分析,已能初步确定这两次极端异常的天气状况,各方面的数据都与撒哈拉沙漠的“干雨”极为相似。
但成因目前还无法查实,撒哈拉沙漠正好处于回归荒漠带上,是热带地区,属于最典型的沙漠气候,环境极端严酷,在中心地带甚至可以全年无雨。不仅干旱,而且常年保持着高温炎热天气,是着名的“热极”,地表的温度可以在几分钟将鸡蛋煮熟——这也是它能诞生“干雨”的原因。
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温带,有着明显的冬夏之分,冬天还会下雪,大雪覆盖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两者在气候上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且季风流向也不一样,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不具备产生“干雨”的条件。
但现在偏偏出现了类似“干雨”的现象。
这使得姜为先团队众人都充满了科学的求知欲,想解开这个迷团。
十几人几乎都没怎么休息,连晚上也在这个会议室里看资料分析数据到深夜,连姜为先这样年过七旬的老人也不例外。
秦克却有些坐不住了。
他见宁青筠神色困倦,知道今天的舟车劳顿让她很疲惫了,便向姜老院士打了个招呼,打算带着宁青筠先行离开,同时也提醒老师注意保重身体,不要熬夜。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
姜为先点了点头,目光却没离开过手里的资料。
秦克摇摇头,其实他也很想熬夜破解这个“干雨”之谜,但更心疼宁青筠的身体,而他不走,宁青筠是不肯自己独自离开的。
带着宁青筠离开了会议室,来到外面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