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唤孙青,听闻此人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面带凶样。他是淮州青城人,不过他好像没回青城。至于在哪儿无人得知。
我还听说了一个小道消息,他有一青梅在淮州青城怡芳院,每年年底孙青都会回去看她。不过此事很少有人知道。”
这是一条很隐晦的线索,小说中只提了一次,一笔带过。
这事只有孙青和他的小青梅知道,旁人自然不会知晓。
姜笙点点头,也就是说她现在找不到他,只能等年底了,希望她早秦离一步找到孙青。
沈书妤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
怎么?秦将军战败一事另有隐情?这她现在猜到了,他们不会杀她灭口吧?沈书妤不敢出声。
此时,云宁已经在院子空处堆好了柴火,点火、放红薯动作一气呵成,
“对了,姜姑娘,我过几日要去黎国买些红薯回来,顺便看看有没有其他瓜果,可是我没有路引,可否请姜大人写个路引?”
“去别国的路引必须要到府城才能办,我父亲写不了。
不过今日我父亲要去府城,将林家的案子及五成钱财交过去。我们可以一起过去。”姜笙提出意见道。
云宁心里美的冒泡。
她说的是“我们”哎,而不是“你”。偶像心里一定在意我。
嘿嘿嘿(??˙▽˙??)
很快红薯就好了,云宁将烤红薯掰成两块儿。
一块儿直接递给了沈书妤。
另一块儿怕弄脏了姜笙的手,便从袖中拿出一个手帕,将那半块儿红薯包起来,递给了姜笙。
沈书妤内心疯狂翻白眼,可被手中的香味儿吸引了过去,便也不计较这些了。
“吹一吹,小心烫。”
云宁提醒姜笙,沈书妤只是顺带的。
“嗯~好好吃,甜丝丝,糯叽叽的。”
沈书妤感叹。
连姜笙也认可的点点头。
三人商议完,姜笙便带着云宁一起去找姜福了,
“父亲,此次去府城可否带我们一起?云公子想去要个去黎国买物的路引。”
姜笙询问姜福道。
姜福一听便应允了。
这云宁的年纪与自己女儿相差无几,刚和林家退了婚,正好可以考虑为女儿再结一门亲事了。
这位云公子看上去就挺不错的。
“你们来的及时,我正要走,云公子可会骑马?”
姜福虽然想与云宁结亲,但女儿家还是要注重声誉,云宁和女儿同乘马车那是不可能的。
“谢姜大人,小子会骑马的。”
云宁行了一礼,说道。
“你与珩儿差不多大,又与笙儿是朋友,不必这么生分,以后喊声姜叔便是。”
姜福想与眼前的少年拉近距离。
“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谢姜叔叔抬爱。”
云宁接了这话,偷摸看了姜笙一眼笑道。
姜福又安排了一辆马车,一匹马,几人一起进到府城。
去府城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几人快马加鞭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到了府城。
姜福几人在客栈安顿好以后,便出发去了府衙,如今在府衙任职的是 冯尽同 冯知府。
姜笙并不认识,不过听说是个好官,不然这府城也不会这么欣欣向荣。
从一座城的状态,气氛就能看出官民好坏来。显然,这豫州知府与百姓之间还是相处甚欢的。
清晨,街头巷尾的商贩早早便支起了摊位,吆喝声此起彼伏。
经过书院时,学堂里书声琅琅,先生们耐心教导。
府城的道路宽敞整洁,微风拂过,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祥和安宁。
府衙比起东川县的县衙还是要气派些许的,光是门就大了一倍不止。
不过看着里面萧条的景象也知道,这冯尽同倒是个清廉的。
进了府衙,姜笙就见一个儒雅大叔朝他们这边走来,看模样好像比她父亲还年轻几分。
其余人还没有动作呢,就听姜福往那儒雅大叔那边一迎:
“冯知州,下官来此是因县内有个查抄的案子,前日刚抄完,路上耽搁了些时间,今晨才到。”
说完,姜福从怀中掏出账本,递给了冯尽同。
“这是查抄林家家产数目,及林家的账本,请大人过目。”
姜福自是知道这抄来的家产耽误不得,否则就要被扣上私吞贪污的帽子了。
“姜大人莫急,我们进屋说。”
冯尽同来此任职两年,自是知道这姜福的为人,对他很是赞赏。
几人进到屋内入座,冯尽同命小厮上茶,姜福把正事说完,接着就说到私事了。
“冯大人,这位是小女的好友,云宁,他说发现一个黎国商人遗留下的好东西,所以他准备去黎国做个生意。所以想请冯大人帮忙给他写个路引。”
姜福向冯尽同介绍道,云宁也向冯尽同见了礼。
可惜昨日走得急,并未带红薯过来,不然肯定要请冯大人亲自尝尝了。
冯尽同听后欣然答应,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动动手而已。
随后冯尽同让他们再次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