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暮色沉沉,临华殿的灯火通明。
李明昭正坐在书桌前,捧着一卷书,正在细细的品读。
这卷书很厚,封面落笔提着《春秋》二字。
李明昭一字一句看的很认真,不知不觉就坐了许久,腿都有点麻了。
桌面上的蜡烛烧久了,灯芯太长,劈啪作响,而李明昭对此一无所知。
秋华拿着一把剪刀过来,细心的帮她剪短灯芯。
刹那间,跳跃的火焰变的稳下来。
李明昭听到脚步声,下意识抬头看过去。
一席宫装,穿着淡粉的齐胸襦裙,梳着华丽回鹃髻插着一支木兰发簪的秋华抬眸看过来,秋水一般的眼睛里有些惊慌:“殿下,可是我动静太大,惊扰了您?”
李明昭揉了揉眉心,微微摇头道:“不打紧,本殿下本来也看累了,合该歇一歇。”
“几时了?”
秋华方才在外院听了更夫打更,心里有数,立刻回道:“此刻已经到了戌时(现在的19—21时)。”
李明昭是从酉时开始进入书房的,这样一算,竟然不知不觉中看了一个时辰。
秋华看着被她放到一边的《春秋》,有些奇怪:“殿下不是最不爱看《春秋》了吗?”
李明昭漫不经心的说:“我有说过这话吗?”
秋华回想一下,点了点头说:“前几年太子殿下给您请的老师教您,您还不乐意看呢。”
“奴婢记得小殿下说过,《春秋》实在是写的太勾心斗角,实在没意思。”
李明昭:“哦”了一声。
李世羲说的倒也没错。
《春秋》这书的确写了许多勾心斗角的故事,因为这本书就是主要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事情。
此书为共 242 年的鲁国史,李明昭感觉写的很全面,里面很简短的一页纸就记载了一件大事,把国家的政权更换、国策实施、还有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写的很清楚。
李明昭爱看这本书,是因为上一世听到一些大儒推崇,都说为官之路若是要走的长远,那就不得不看《春秋》。
李世羲不爱看《春秋》,大概是自认为活的很安全,读一些山水游记,做个闲散王爷就成,也不必有什么上进心。
但她李明昭不一样,该看的书她会看,改学会的手段,她必须得懂。
李明昭叹了口气说,“人都是会变的,此前不用长大也不用做官,只看令人感觉轻松愉悦的书就好。”
“但如今身份不同了,若还是一味地同以前一样,那就要和吴下阿蒙一般被人看不起,如何使得?”
这算是给自己突然的上进看《春秋》给了一个解释。
秋华点了点头,语气欣慰:“殿下好像真的长大了,越来越有主意。”
李明昭目光定定的回望着她,忽而一笑,反问道:“这样不好吗?”
秋华看过去,只见烛光下十殿下的脸,美的雌雄莫辨,带着少年意气,也带着一丝具有压迫感的诡秘莫测的锋利。
莫名的,秋华红了脸,忙不迭的点头:“好,小殿下肯上进,自然是极好的。”
“那么,秋华……”李明昭随手拿起放在一边的书卷,问道:“你觉得本殿下是以前好,还是现在好?”
秋华不明所以,她不假思索,下意识的回道:“都好。”
听到这个回答,李明昭唇角微微压低,心里有些不悦。
但同时也明白,这其实已经是当下最好的答案。
这代表着她的伪装很成功,没有任何人怀疑她不是李世羲。
人生就是要有取舍,如今没什么不对。
“你倒是嘴甜。”
李明昭笑了笑,平复心情,继续看书。
过了一会 ,太子派人传话,让她到崇文馆去谈话。
说是崇文馆,但雕梁画栋,丝毫不减奢华之气。
李明昭去的时候,一路走来,月黑风高夜清凉,到了地方之后,发现太子身着绣金仙鹤常服,正在崇文馆正堂坐着写字。
李明昭走进去的那一刻,太子不紧不慢的放下手中的玉笔,抬头看过来。
“来了?”
装的是一副威严的模样,但是李明昭的目光落在他只写了半行字的纸张上,发现字迹并不算用心。
放在一边红玉笔架上的玉笔墨痕未干。
她一眼看透太子的装相,并不拆穿,只点头称是。
“阿耶,您漏夜叫我来此,究竟有何要事?”
太子站起来,单手往腰后一背,做出一副长辈训话的架势:“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你明日要上任去大理寺,为父不免要跟你闲话几句,交代你好好做事。”
“当朝大理寺卿乃寒门出身,脾气又臭又硬,皇亲他不搭理、宦官他不搭理、清流他也不搭理。三不沾染,是个难相处的人物。如今你去,他也未必肯搭理你,也许到时候笑脸贴冷脸,你要心里有数。”
李明昭点了点头,很给面子的顺着说:“儿臣记下了,多写阿耶教诲。”
“若是没有阿耶点拨,儿臣怕是要受不少委屈。”
听到儿子的夸奖,太子李承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