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野猫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家和万事兴 > 第四十三章 收拾范金友(二)

第四十三章 收拾范金友(二)(2 / 3)

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也没有管了,神仙打架,我一个弱女子还是不要参与进去的好

“领导你看看公私合营以前的帐和公私合营以后的的帐,收益对比一下莪们再说”

何雨凯根本就没有看直接给了区长,不用猜都知道,这些人的胃口已经被徐慧珍培养起来了,现在你卖掺水的酒,生意能比得上以前就见鬼了。

区长拿着帐详细的一个对比就发现了问题,按理说公私合营是对个体户的社会化改造,按照预想应该差不多才对,哪怕是比个体经营差一点那也没有这么大的差距才对嘛!

但是看着账面上收益直接少了五分之四,一点看面就发现了大问题,这要是不找出原因导致个体户退出公私合营可就出了大事儿了,既然你要显示政策的优越性就不能出现下滑的态势,要不然怎么去解释这个政策是合理的呢?

这要是不能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可就严重了,降职都是轻的,反过来看这不是侧面否定了优越性嘛,这可是原则问题。

区长把账本交给街道主任之后就看着何雨凯,既然能发现问题说明有解决的办法,自己还是了解这个小子的

“看我干嘛,先喝酒,别喝我的,喝这个看看,哈哈,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今天的事情要不是某个人非要耍威风,我也不想管,我这已经算是越俎代庖了”

看着懵圈的区长,何雨凯心里乐开了花,从何雨凯的记忆里这位可是把自己当莽夫的,还没少逼自己写材料,那时候是意气风发得意的不行,自己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表情,别说还挺好玩的。

现在看着懵逼的区长,肯定是想让自己指点迷津,那肯定不行,只有让他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回去后才能主持普查公方经理的问题,才能对应的制定出合理的规定,限制公方经理的行为。

区长一喝就喝出了问题,酒里面兑了水,再倒了一杯何雨凯的酒,还是那个以前的味道,就知道这里面没有徐慧珍的事情,兑水的酒那是很特殊的。只要喝过酒的人都能尝出来。

毕竟这一片第一个响应公私合营的人,肯定作了详细的调查从以前的半死不活到后面的络绎不绝,可见徐慧珍的本事。

另一方面一个要是徐慧珍这么办的话小酒馆的员工肯定会上报的,所以问题可能就出在了公方经里,还好事情没有闹大。

“公私合营的目的是对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的经验上报的时候我也是签字了的,那里面详细的说明了公私合营不是外行指挥内行。

既然是改造那肯定往好了改,轧钢厂的杨厂长在接任厂长之前还以副厂长身份跟娄振华学习了一年的管理,这就是为了避免外行指挥内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才采取的动作。

以前我也经常来小酒馆,徐慧珍都认识我,那时候的小酒馆客人多生意好!

今天我来了之后就冷清的很,零零散散,我还奇怪呢,可是很快就发现你们选的这位公方经理好大的派头啊!

我就问了下徐慧珍原因,马上就给我戴上了反对公私合营政策的帽子,还称呼我小叔是窝脖这样的带着明显侮辱性的词汇,这是一个组织成员该说的话吗?

明显公方经理外行指挥内行的同时还把私方经理给打压了,私方经理哪怕有一点话语权,小酒馆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何雨凯边喝着小酒吃着拌三丝边漫不经心的说着。

“大娘,你看怎么办,我没想到情况已经这么严重了,我们的公方经理是进行社会化改造的代表,不是在私方经理头上作威作福的存在,你看怎么处理?”

区长听到之后也发火了,好好的政策怎么就走歪了呢,这要是其他店里也这样那自己难免吃挂落

“区长,我们马上进行整改,我也没想到这个范金友敢这么干,范金友现在取消你公方经理的职务,同时做一个普通员工在小酒馆上班,认真学习经营!

徐慧珍你盯紧他,要是有任何情况马上告诉我,至于公方经理就蔡全无接任吧,蔡全无的情况我都知道,识字儿而且经常来小酒馆应该能配合好徐慧珍,蔡全无怎么样?”

主任大娘也是灵机一动,要是把蔡全无放到公方经理的位置至少能安抚住何雨凯,后面再说,看区长对待何雨凯的态度就知道何雨凯不简单,自己可是知道区长的来历的。

“行吧,你们决定吧,好小子刮目相看啊,你喝酒吧,你小子给我找活啊,我得回去把今天的事情想想出台规定限制公方经理”

“领导您慢走,我跟你不一样,你可是身居高位啊,有时间我请你喝酒”

区长不能不着急,这里出现的问题个别的情况还是普遍的情况,要是个别的还好可以处理个别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响,要是普遍如此那要紧急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才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区长和主任大娘走了,留下不可思议的徐慧珍和懵圈的蔡全无以及霜打的茄子似的范金友,徐慧珍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解决了一件烦心事儿。

蔡全无没想到自己侄子过来一趟自己就官方经理了,还是和徐慧珍搭档这不是意外之喜嘛。

“小叔,柱子,老板娘来一起喝,其他人下班吧,你们也

最新小说: 太子太子妃都失忆了 你好,神秘法医[福尔摩斯]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 幕后嘉宾 落疤 跟全网黑亲弟在综艺摆烂爆红 绝色女配又被关小黑屋了[快穿] 我的老婆是灯神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穿到北宋捞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