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
崔擢下意识摇头:“太子殿下不会这么傻,他如今正在变法,不会给予陇右那些世家大族造反机会。
若晋王和关陇门阀联合起来造反,太子殿下不一定挡的住。”
“这我就不知道了!”
杨思谊一脸无奈:“若不是为此,我不明白为何要让长孙无忌去安西。
崔兄好好考虑一下,时间还充足,你可以等襄州变法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范阳卢氏已经和太子站一边了,是梁国夫人从中斡旋,这算是我送给你礼物。”
长孙无忌为何去安西,杨思谊早已从李恪口中得知,只是他不想告诉崔擢,以免破坏李承乾的计划。
也是因为知道李承乾的部分计划,这才让杨思谊下定决心去打下倭国。
柳奭已经出发,杨氏也在做准备,对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的计划已经启动。
襄州变法也开始,士族明显想要等襄州变法成功后,再进行反击。
一时间让李承乾有种错觉,这个天下正在往他所预想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种错觉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知是何原因,于志宁居然上奏李世民改革科举制。
“于御史,你刚刚说什么?我没听清!”
“陛下,臣请将眷录与糊名加入科举制,此举更显朝廷科举公平公正。”
这一下不仅一众大臣懵了,崔仁师和李承乾也懵逼了。
李承乾是想对科举制下手,可不是再这个时候。
不等李承乾出声反对,其他臣子便已经出声:
“臣反对!科举考的不仅仅是才学,更是其耐心、细心极其字迹。
正所谓字如其人,科举虽然唯才是举,可也要看其人德行。”
“臣附议!科举不是修书,为官者不仅仅需要才能,还需要细心和耐心。
一篇文章写下来,若中间有所错误,便足以此人耐心不足,不足以担当大任。”
“臣附议!”
面对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于志宁脸色丝毫不变,淡淡开口:
“人心难测,纵然相交数十年也看不清其人,如何能通过字知道其人如何?
学子寒窗苦读十数年,自该要公平公正。
就像《五经》,如今天下学子诵读,若哪一天忽然消失,这让天下学子有何想法?
因此,为了朝廷社稷,为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臣提议陛下定下新的科举制,并将其世世代代传下去,任何人不得改变。”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闭嘴了,他们知道这是对李承乾出手,是想让三礼一直成为科举内容。
只要三礼还在,那些寒门子弟和庶民永远都无法考过士族子弟。
李世民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急着答应下来,而是将目光转向李承乾:
“太子,你觉得如何?”
“不如何!”
李承乾眼神冷冷盯着于志宁:“眷录和糊名只是看起来公平而已。
眷录需要人手,而这些人手很容易被人收买,多一道步骤,便多一份作弊机会。”
“在科举之后,由陛下随机选人眷录即可,再眷入完毕之前,谁也不能接触他人。”
李承乾不想争辩,这么争辩下去无穷无尽。
“于御史,既然你如此信誓旦旦觉得没问题,不如校验一番如何?”
“不知殿下想怎么校验!”
“很简单!”
李承乾轻笑出声:“让禁军眷录,你来监督、阿耶当主考官,我和众大臣各写一篇策论。
若阿耶找不出我的策论,此事就按你说的做,若是找的出来,那此事便不要再谈了!”
“哈哈,此法甚好!”
李世民一下子被激起了兴趣:“诸位的策论我还未看过。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今日便以孟子此言都谈谈,如何让大唐社稷传承千秋万代!
诸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也知道大唐不可能千秋万代,能比周朝长已是大幸。”
于志宁一脸为难:“陛下,你是太子殿下的父亲,太子所思所想你自是了解。”
“唉……”
李承乾长叹一声:“于御史,你看这样,我这次要脸行不行!”
“殿下说的,不是臣提议!”
“别得了便宜还卖乖,阿耶真要懂我,哪还有你的事。”
“臣等听从陛下吩咐!”
“来呀,呈上笔墨纸砚!”
尉迟敬德环顾四周,满脸慌张:
“陛下,臣也要写吗?”
李世民满脸嫌弃:“滚滚滚,你们这些武将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别写。”
“嘿嘿,陛下英明!知道吾等出马必然会让这些宰相惭愧。
宋国公,你们得好好感谢陛下,要不然你们都要羞到自杀。”
“近朱则赤、近墨者黑,陈国公你还是多跟陛下聊聊天,千万要跟太子殿下保持距离。”
“你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跟太子殿下一样不要脸。”
“大胆,你这是在侮辱太子!”
“太子殿下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