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们拥有着专业的技能,能够抹除一切的证据,可是他们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
不过这些人始终都是有自己的一套。
比如刑部的提刑官在给詹翊和沈邵进行身上检查,他们是否与死者之间有痕迹之时,就小声在他们好的边上说道,“两位公子,只要等一下你们咬死,没有做过任何事,你们就有机会逃脱。”
这话说出来的时候,让詹翊和沈邵都愣了一下。
因为刑部的提刑官此时是在装模作样的,从他们身上寻找蛛丝马迹,说的话也是没头没脑,而且不与他们眼神进行交流,显然是在传递暗号,显然是得到了上级的暗示。
这些刑部的官员选择了两头不得罪。
一方面显得自己尽忠职守,没有一点偏袒。
另一方面又调查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让这件事情就这么拖下去。
最后等所有官员都开始求情,开始用大道理炮轰皇帝,最好是让皇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个时候,只要这几个公子哥在吏部尚书面前提一嘴,自己当初提醒的恩情,那这份人情就做下了。
詹翊和沈邵别看都是些公子哥,但官场上这套,还是有点了解。
他们两个没有什么表示,而是与其他人小声又说了一遍。
八个人有点底子,心里面更是想到,果然陈寒的改革得罪了大部分的人。
官员们表面不敢与他做斗争,但背地里边搞小动作是不断的。
正因为如此,刑部这边的官员才会明面上顺从陈寒,背地里却想给陈寒搞小动作。
等刑部提刑官检查一遍,又根据死者的伤口、在场的所有人的口供,都审讯完了之后,已经是两个多时辰之后。
文武官员在太阳底下晒着,也是十分难熬。
不过每一个人都安静地等待。
或许真的是明白,马上就要来一场疾风暴雨。
所以即便太阳如此高照,所有人却依旧觉得如坠冰窖。
文武官员此时也悉数到来听闻这件事,个个惊诧万端。
云集而来的百姓被官兵挡在了外围,但却忍不住如同蜜蜂一般嗡嗡作响,一直议论纷纷。
甚至有失望者是直接说道:“别看陈大人现在是改革先锋,也站在咱们普通百姓这一边。
但要调查清楚这件事,也是千难万难。”
边上有人询问:“仁兄这是何意?”
说话让人回道:“你们想啊,大半夜,没有物证,受害者已死,属于死无对证,就是没有人证。
只要有人咬死不承认,即便是屈打成招,又如何给那两位姑娘沉冤昭雪?
况且这帮人是什么人?大明的顶层人物,他们掌握了多少权力。
只要最后一宣传,即便朝廷屈打成招,也会有人替他们开脱。
到时候脏水还不都泼在了人家那两个受害的姑娘身上?”
这番分析让边上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无不唏嘘。
这样的事,的确看得多了,也不觉得新鲜。
有多少普通百姓被权宦子弟害死之后申诉无门,最后那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受害者反倒被挖出不少的黑料,然后被群起而攻之,谣言四起。
大家都喜欢听这种八卦,都喜欢听这种民间的小料,而忽视案子本身。
以至于真相埋没于谣言蜚语当中,反倒是受害者沦为受害者有罪论。
这种事自古屡见不鲜,只能说有权人就掌握了话语权。
而且大明人太多,什么脏心思的人都有。
有些人就会觉得你受害,肯定你本身有原因。
苍蝇不叮无缝之蛋的理论,可以被他们实践于各个事件当中。
百姓们对这种事情也是习以为常。
他们认可陈寒的能力,却对这样的风气感到悲哀。
果然两个时辰之后,刑部那边有了结论。
刑部提刑官上前来汇报:“回避陛下、太子殿下、平虏侯爷,根据调查,两位姑娘确系被钝器所伤、头破脑崩而死。
但死亡的时间以及根据口供者提供的证据表明,无法直接将那八名公子与两位死者相联系。
这当中失去了直接证明八人是杀害两名死者的证据。”
这话一出来,工人们顿时哗然,有人大喊,“你在说的什么屁话,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我们冲出来的时候,就看到这八个人慌慌张张要跑。
如果他们没有杀人,干嘛要跑?
他们没有杀人,干嘛要慌张?
这是常理都能推算出来的,你身为刑部的官员,怎么可以这么颠倒是非?”
皇帝看着刑部提刑官:“你可要为你所说的负责……”
提刑官颤颤巍巍,豆大的汗珠也滚落而下,不过他还是小声说道:“陛下、殿下,微臣所言只是基于判案的流程而言,至于是否那八人是真凶,还得详查!”
要不是陈寒跟朱元璋说,等一下他有办法让那八个人亲自承认。
朱元璋已经是直接让人把这提刑官拉下去好好的审讯一下他是否在徇私舞弊。
而陈寒在边上听完提刑官的话,倒有点理解。
现在能找到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