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诸葛借粮
次日平明。
东方的鱼肚白刚刚升起,吴候宫的大门已经敞开。
孙权携着鲁肃的手臂,亲自送出宫门,身后是文武官员相随两侧。
“子敬,我江东还从未有人享受过如此恩遇,你可算得是第一人,足鲜荣光否?”
孙权回头看了看张昭等文臣,低头附在鲁肃的耳边,低声笑着说道。
鲁肃停下脚步,轻轻挣脱孙权的手臂,躬身行礼,正色说道:“若主公能面南为尊,仁爱布于天下,使鲁肃名垂竹帛,方为荣光。如此携手恩遇,只会令鲁肃战战兢兢,令群臣心生妒忌,臣不敢有荣光之念!”
孙权叹息说道:“子敬仁德厚爱,忠心为国。昔日我兄大去之日,曾将朝廷大事托孤于子布和公瑾二人。然而公瑾长年领兵在外,鲜有相处之日,张昭虽有智慧,但降曹之事,大失孤望。唯有子敬你在孤的身边,孤方觉孤真的不是孤家寡人。”
鲁肃点头说道:“子敬愿终生效死,报答主公知遇之恩,公瑾身负江东安危,旦夕不敢懈怠,主公能有如此良将,实在即是主公之幸,也是我江东百姓的幸事。朝廷大事,但有不能决绝者,可尽量听取公瑾的意见,我江东自然平安无事。”
孙权听到鲁肃如此说话,面有喜色。他心目之中,最喜欢的便是周瑜。若有人指摘周瑜的不是之处,他便难免憎恶其人。鲁肃并没有奉承讨好奉承孙权的意思,他的心目之中也认可周瑜的才华和担当,由衷的钦佩昔日孙策托孤的眼光。
孙权送鲁肃直到江边,方才挥手告别。
鲁肃顺江而上,不去襄阳,反而引船转弯,往鄱阳湖水寨而来,径奔周瑜的寨门。
鄱阳湖水寨内,二十万江东水军,日夜操练,军容齐整,军威肃穆。鲁肃时常进出营寨,又是周瑜的贵客,并不需要禀报,有小校驾驶快船先行进入内寨通报周瑜,另外一艘小船在前引路,迤逦前行。
周瑜看到如此盛大的军容军威,艨艟战舰,甲明衣鲜。也忍不住提周瑜喝彩,佩服周瑜的治军之能。
前行不过二十余里,迎面一艘大船如飞而来,船头一人白衣银铠,手抚宝剑,身材挺拔俊秀,正是江东水路三军大都督周瑜!
周瑜身后,甘宁、吕蒙、凌统等众将也是各自披甲执锐,紧紧相随。
鲁肃下了小船,上了周瑜的大船,两人各自见礼。
“大都督,每次鲁肃前来,都要劳烦大都督如此盛情迎接,令鲁肃何以自处呢!”
周瑜哈哈大笑,看了看身后的众将,亲自牵着鲁肃的手,当船头而立,两侧数百战船,数万士兵,皆整齐而立,不敢乱动,仪容整齐的注视着大都督的船只。
“子敬于公是主公的重臣,是周瑜的同僚,于私是挚友,是恩人。若我以地位尊卑而轻慢与你。纵然伱不在乎,我又何以自处?”
鲁肃苦笑一声,低头悄声说道:“你又来了,几屯的粮食,真的值得你为我吹一辈子的么?”
周瑜正色说道:“大丈夫处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答报。你那几屯粮食,救了我与我兄长孙伯符的一支兵马。若无那粮草,何来我近日的江东之盛!”
鲁肃无奈,只好转移话题,靠近周瑜,低声说道:“公瑾,我今日来你营寨,有事要说。乞退左右。”
周瑜会意,引领鲁肃步入内堂,令其他众将各自散去,继续演习兵马战阵不提。
二人坐在方桌旁,一壶清茶,两只瓷碗,正如二人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数日之前,刘备作书给主公,邀请他往荆州,商议会猎中原一事。主公心有疑虑,不能决绝。所以鲁肃斗胆,提出代替主公往荆州一行。不知大都督对此事如何看待,又对鲁肃此行,有什么特殊的交代,所以特来拜见大都督,请教明示。”
鲁肃坐定之后,叙说来意。并将诸葛亮以刘备的名义写给孙权的书信递给周瑜。
周瑜接过书信,粗略看了一遍,点头说道:“主公身系江东安危,岂能轻易入荆州,子敬的做法我深表同意。诸葛闻德诡计多端,难保不会对我江东下手,万事还需小心谨慎才好。”
鲁肃点了点头:“大都督久与荆州打交道,可谓知己知彼,不知鲁肃此行,大都督有何训示?”
周瑜将书信折叠整齐,装好之后递到鲁肃的面前,淡淡的说道:“你此去荆州,其他的可随机应变,相机行事。但只有一件!”
“若诸葛闻德借粮,不论多少,绝不可答应借给他!”
鲁肃端起茶碗,刚要喝下一口,听到周瑜的话,急忙将茶碗搁下,惊奇的问道:“大都督怎知刘备会与我借粮?荆州向来富庶,虽不如我江东,但自给自足,绰绰有余,且荆州氏族,都是经商经济的能手,还用得着向我江东借粮?”
周瑜连连摆手,轻轻摇头说道:“子敬,你的想法,未免太过肤浅了!”
鲁肃推杯而起,躬身行礼说道:“愿听大都督教诲。”
周瑜起身,扶着鲁肃重新归坐,斟茶同饮一碗,方才缓缓说道:“南蛮王孟获的近二十万南蛮兵马,初来荆州之时,驻扎在赤壁,以江中鱼虾补给,江夏刘琦的存粮,也分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