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对敌寇的最后一战了,而且是兵力投入最大、重武器投入最多、战争形式最接近于现代化战争的进攻作战。所以刘子龙要亲临前线,进行作战指挥。
从五月份入夏之后,部队便开始了对冀东各地的进攻作战。
但这种作战是采用蚕食的战术,而不是大规模兵团推进。
具体战法就是经过充分准备,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吃掉敌人,夺取重要城镇或者重要地理位置,并坚决抗住敌人的反击部队。
如果敌人投入反击部队较多,我则相应增加兵力与火力, 确保巩固既得阵地。
如对于宾化的解放战斗,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战例。这次同样是夺取县城,但却是因为兵力、武器投入的数量及技术性能的变化,与以往的战斗有了很大的不同。
宾化,是当时热河的一个重要县城,也是连通冀辽两地的重要通道,想要挺近东北,就必须夺取该县,打通道路。
为了坚守宾化,鬼子已经加强了驻军,并大肆抓壮丁修筑工事。
在之前的驻军中,城内只有一个宪兵中队,其余的都是伪军在维持治安,但是随着刘子龙的新编22兵团一步步向这边压过来,宾化城内的鬼子驻军增加到一个旅团,并配属五千多人的伪军部队,使得城内驻军多达多人。
如此多的鬼子和伪军部队防御一个小县城,确实是非常罕见的。但是考虑到伪军的战斗力不堪一击,故而核心战力还是那七千左右的鬼子兵。
鬼子在此采用锁式碉堡防御体系。
据说为了防止伪军叛变或逃跑,战时他们会命令伪军进入碉堡,然后从外面锁上。这招不可谓不狠毒。
宾化与之前解放的县城大部都不相同,它四围没有城墙,原有矮矮的土围子还没一个人高,而且已有多处扒开口子进出人畜,所以无法利用作为防御工事。
宾化城四围东山、台山原已筑有简易工事。早在三个月前,鬼子即开始利用山地构筑碉楼地堡、散兵壕、交通壕,全部覆盖,碉楼是二三层的砖木碉。
台山上也构筑散兵壕、地堡、机枪、小炮阵地。东山上也筑有散兵壕。
宾化中学是中式洋房,砖木结构,外有围墙,守军便利用中学洋房开枪眼,围墙四角修地堡,构成一个独立据点工事群,并在地下储存好粮、弹、水,准备持久防御。
所以宾化战斗前,宾化守备工事是比较周密牢固的,为防御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鬼子集中了一 个大队守宾化东,一个大队守南,西面与城中各放一个大队。
一个大队守宾化中学,剩余的一个大队作为预备队,与旅团指挥部在一起。
旅团指挥所,炮兵观测所,及炮兵阵地都在台山上。
另有一部分鬼子携带一千多名伪军防守东山阵地。
宾化以台山为最高,居高临下,了望清楚,射击也无障碍,山下又有伊逊河和伊马吐河,此时河水不深,但河床较宽,依河傍山又挖了深沟,所以极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而且为了防止城内的神龙国老百姓向本国军队提供情报、打信号,将本来就为数已经很少的百姓统统迁出城去了。这一下反而为使用飞机轰炸、重炮轰击解除了后顾之忧。
经过反复抵近侦察,再结合内线伪军传递出来的情报,第22兵团决定集中第74军全部兵力,并申请了航空兵、方面军直属预备炮兵、兵团装甲部队的直接支援。
6月底,第74军所属部队开始合围宾化。
根据敌人防御情况,决定首先攻取东山山头阵地。
防守东山阵地的,是鬼子一个加强中队,外带两个营的伪军,号称有一个团的兵力。
这也是鬼子防御最薄弱的区域。
这个加强中队的鬼子编制较大,武器配备齐全,每个分队都有轻机枪,还配属有两门九二式步兵炮。
但是这两个营伪军装备较差。
加在一起只有二十多挺机枪,其中重机枪四挺,全部都是鬼子淘汰的装备。步枪全部是杂式步枪,什么口径的都有,而且普遍老旧。
士气不高,弹药也不充足,官兵素质更不用说。
更关键的是,这里面还有我们的内线人员,他们也做好了战场带领伪军起义的准备。
74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于清晨发动进攻。
果然还没等步兵发起冲锋,伪军在猛烈的炮火打击下就开始向城内后退。
但是鬼子旅团指挥部严令该部队必须坚守,并且授命这个鬼子中队:可以开枪射杀任何后退的伪军士兵。
结果双方立刻就发生了武装冲突,不少伪军干脆直接向鬼子开枪,并趁机宣布战场起义,引导74军的部队顺利冲上山去。
鬼子万万没想到,精心构筑的东山工事还没有怎么发挥作用,就被平时唯唯诺诺的伪军从后背插了一刀,再加之进攻部队的猛烈攻击,鬼子这个中队也随即崩溃,撤下山去。
连两门九二式步兵炮都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直接扔在了阵地上。
他们一直撤到城东门附近的民房才站住脚,利用民房为依托筑成防守堡垒进行顽抗。
攻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