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龙的目光是瞄向最终决战的,因此武器升级是全方面的。
炮兵作战中,已经暴露出自己缺乏远程炮兵的缺点。同时,他也意识到105毫米口径的炮弹还是较弱。
所以刘子龙毫不思索地要求直接引进毛熊家的A-19型122毫米加农炮!
在之前的战斗中,敌人的新式105毫米加农炮,让自己的部队吃了不少亏!而毛熊的这款加农炮,拥有更大的口径与更远的射程,完全可以压制脚盆鸡的远程炮兵。
悄悄地说,1979年教训东南亚小霸王的时候,军级主力加农炮仍旧是这款火炮。问题是当时打得更远、口径更大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都定型20年了!
这个原因嘛,不是我们没炮,而是我们没车。缺乏能够牵引130加农炮的牵引车。所以只得仍旧以30年代初设计定型的122毫米为主力,去压制小霸的远程炮兵了。
虽然四十年后,它的射程和威力不够看的,但是在当时还称得上是年轻火力壮的。
但是有一点反常规操作,那就是刘子龙并没有就此将榴弹炮统一成122毫米口径。当然统一口径的优点自然是肉眼可见也是符合常规的,那就是能够大幅度降低后勤的压力。
但是刘子龙保持105毫米榴弹炮,也有他自己的打算。
工厂已经生产了很多年的该口径榴弹炮,此时突然让工厂替换,等于重新设计并且更换生产线,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都太高。但是生产出来的新炮,威力和射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同时部队也装备不少该炮。在之前的天皇山之战、夹河河谷防御战、河川平原进攻战,都有该炮的身影,足见此炮已经广泛装备、部队也大量使用。而自己就那么点部队,而且这些炮也大部分是新炮,突然替换既无必要更是浪费。反而105口径和122口径并存现象仍旧无法解决。
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两种火炮各有优势,而刘子龙更看重105毫米火炮的优势。
122毫米口径的炮弹,由于装药量增大,故而杀伤威力要高于105毫米口径的炮弹,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没想到的是,虽然口径只是大了十几毫米,但是火炮重量却增加了不少。而对于交通系统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神龙国而言,重量甚至比火力还要重要。毕竟再好的火炮,拉不到前线也是废铁一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可以一体装填。而122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却要弹丸和弹筒分两次装填了。这样一来,双方射速的差距也就明显体现出来。
这都是122榴弹炮天生的弱点。而它威力强大的优势,其实并不是刘子龙非常需要的。毕竟脚盆鸡不是欧洲的汉斯,没有那么多坚固目标。何况,如今又有了穿透能力强大的122毫米加农炮!
要知道在日后的欧洲战场上,这可是能够轻易击穿虎式坦克的存在!
另一个调整就是山炮的调整。之前大量仿制的是鬼子的四一式山炮和M1式山炮。此时,随着马匹情况的改善及鬼子新式九四式山炮进入部队,刘子龙将所有的山炮生产改为仿制九四式山炮。
毕竟这个口径的火炮,不再以射程和威力为追求目标,而是调整为能够跟随团级部队机动。
虽然,这个重量还是不太合适。
所以,在整个炮兵体系中,刘子龙的炮兵部队,可谓是东西合璧、有自己特色的存在。
虽然炮兵武器得到了提高升级,但是步兵武器的改善却不大。
根据刘子龙的要求,当时还在试验阶段的波波沙冲锋枪也落户神龙国。并且根据神龙国人体型较小的特点,要求装35发子弹的弹匣产量,要高于装弹量是它一倍的弹鼓产量。也就是说,作战时候以携带弹匣为主要模式。
至于毛熊的“大盘鸡”机枪,由于还是太沉了,并不能够完美伴随步兵的机动,因此并没有引进生产线。仍旧使用三十发弹匣的改进型捷克式轻机枪。
随着新武器的生产和产能的扩大,刘子龙的部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换装及装备调整。
步兵们的调整较小,只是以仿制的波波沙冲锋枪替代了原先成本较高的仿制汤姆逊冲锋枪。
步兵真正武器大调整,要等到战争快结束时候,鹰酱援助武器的到来。那时候小巧的M1卡宾枪、八发子弹的M1半自动步枪、便宜的M3冲锋枪、火箭筒、无后坐力炮,107毫米化学迫击炮等进入部队,才真正让步兵团以下单位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此时的步兵团,所属的炮兵依然是一个4门75毫米山炮的山炮连、一个6门120毫米迫击炮的迫击炮连、一个6门制的37毫米战防炮连,以及一个6门制的20毫米机关炮连。
但是师、军两级火炮得到了极大加强。
此时步兵师正式下设一个炮兵团,炮兵团下设两个105毫米榴弹炮营、一个102毫米火箭炮营以及一个57毫米反坦克炮营。
除了炮兵团外,步兵师还下设一个骑兵营(按照计划逐步被坦克营替代。)和一个高炮营。高炮营装备18门37毫米高射炮。
而之前军一级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