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棱线附近突然飞来了大量的炮弹。
60毫米、82毫米的迫击炮弹、70毫米、75毫米的高爆榴弹,37毫米的榴弹,都是中小口径炮弹。
四处飞溅开来的弹片,让地表的人员无处躲藏,如同一把把钢刀切割着生者的肉体。
但却无法对任何掩体造成伤害,甚至最简单的猫耳洞也无法穿透。
脚盆鸡还是对刘子龙了解不够。
刘子龙对炮兵有深深的迷恋,这么关键而又激烈的战斗,怎么会让炮兵缺席呢?
只是炮兵使用也是一门技术与艺术,而不是一上来就胡乱发射。
将脚盆鸡的部队吸引在几个堡垒群周边,让炮兵得以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伤亡惨重的鬼子,只是在炮火打击下不断地增加着伤亡。
其实在攻坚战中,一举攻击成功的几率很低。像打遍了半个神龙国的鬼子第三师团,可谓百战之师,以前的各种战斗经历无数,所以及时反应过来,急忙后撤。
而鬼子毕竟训练有素还久经战阵,配合已经非常娴熟,步兵一边潮水般地退下来,炮兵也很快开火对山头射击,掩护自己步兵的后撤,压制刘子龙的炮兵部队。
鬼子炮兵都是大口径火炮,最小的也是九四式山炮,75毫米口径的,甚至有15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
反观山头的团属步兵炮,都是用来杀伤步兵的,根本无法炮战。因此鬼子的炮弹一飞来,他们就停止了射击,纷纷撤入掩体。
这就是炮兵游击战。
作为防御一方的炮兵,是对整个山体进行过测绘的,各种数据早就记录完毕,只需要计算完毕输入参数便可百发百中。
但是脚盆鸡的炮兵没有这个基础,更何况在那个缺乏炮兵雷达和弹道计算机的年代,想发现对方炮兵位置更是困难。
团属山炮连连长宋保恒,躲在山顶一块巨大岩石后面,观测着全连的射击效果,根据弹着点与毁伤情况,不断修正着射击诸元。观测员满头大汗,迅速而又精确地计算着数据。通讯员则把连长的口令传达到阵地。
副连长挥舞着手旗,传达着连长的命令,将一发发炮弹打在脚盆鸡人群中开了花。
忽然,宋保恒观测到敌人方向火光闪烁,他意识到敌人的炮兵开始射击了。他急忙下命令:“进洞进洞,敌人要射击了。”
果然,大家七手八脚打完最后一发炮弹,将火炮往洞里拖拽的时候,敌人试射的炮弹飞来了。
偏巧一发105毫米的榴弹落在了一门炮旁边,炮班当即三死三伤,火炮也被打坏了。
在以往的战斗中,很少出现山炮损坏的情况,这次一上来就打坏了一门山炮,足见这次将面临怎样残酷的战斗。
幸好,大家将火炮拖入工事后,敌人的炮弹才陆续飞来。关闭上炮兵掩体的钢筋水泥大门,基本就安全了。
鬼子的炮兵再次覆盖山体,也就意味着敌人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了。
这次进攻伤亡一点不比第一次少,这个大队也失去了战斗能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脚盆鸡一无所获。
他们终于对于整个天皇山的防御有了初步的认知,也发现了不少隐藏巧妙的暗堡。这给他们接下来调整兵器和战术提供了依据。
两次攻击失败后,鬼子的进攻便告一段落了。
当天剩余的时间内,敌人除了偶尔打几发冷炮外,没有采取任何的攻击行动。
利用这个时间,571团抓紧时间进行了补给。
战前各部队都进行了军工训练,即负重80斤攀登天皇山,并且还要限定时间。
此时担任军工保障任务的,是二营。他们有人背着两颗75毫米山炮炮弹,有人背着子弹箱,有人背着水,有人背着食物,气喘如牛地爬上山去,交到守备部队手里。
然后再把伤员、牺牲烈士的遗体和俘虏带下来。
现代化战争打的是后勤,而这些军工在后勤运输中付出了巨大的汗水。同时,他们也是战士,当卸下肩头的货物,就是他们顶上去的时候。
入夜后,脚盆鸡又组织了几次小部队的夜袭,但都很快被守军击退。想来敌人的目的也并非是想占领阵地,而是骚扰守军、疲惫守军。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就跟上班摸鱼一样,鬼子打一阵子炮,然后步兵攻一攻,守军的枪炮一打,他也就撤下去了。
但是到了四月初的一天,情况就突然出现了变化。
原来利用这段时间的试探进攻,鬼子也摸清楚了天皇山上的明暗堡垒,在标图及演练后,他们又卷土重来了。
这次炮击的重点,敌人放在了之前炮兵射击的区域,猛烈的炮火打得一线炮兵无法露头,甚至里面不少是150毫米的重榴弹炮。
炮击后,一个大队的鬼子兵,推着六门九四式山炮,向山上步步逼来。
当受到明暗堡垒的拦阻射击之时,他们不再以抵近爆破的方式,而采用山炮直瞄射击的方式,对着堡垒进行轰击。
机枪子弹打在火炮的防盾上叮叮当当的作响,鬼子炮兵们躲在后面,将一颗颗炮弹塞进炮膛,采取急速射方式瞄准一个暗堡猛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