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儒家 儒教(1 / 1)

【孔子死了,他的孙子孔汲才只有五岁,临死之前,他将孙子托付给了自己的学生曾子。

孔汲字子思,大家经常称呼的就是他的字。

这位也是儒学先贤,他从曾子那里学到了他祖父的思想,他的弟子又将思想传播给了孟子。

曾子以及孔子的其余弟子合作《论语》;曾子作《大学》;孔汲作《中庸》;孟子作《孟子》。

至此,四书五经已经完成。

而儒学也已经在这几代人的努力下成了当世显学。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子弟梦想中的大同世界很符合大众的期望,一些道理也很符合大家的价值观。

一个学派一旦发扬光大,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改变,毕竟要完全当一个儒学里的君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时间越长,儒学的各个分支越多,有的部分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扭曲。】

很多私塾里的学子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如今学习的四书五经,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四书五经吗?

没有学习过文言文,是一定看不懂经典的,而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夫子教的。

夫子解释的意思真的就是原本的意思吗?

恐怕不尽然吧。

文言文虽然字少,但不可避免的歧义更多,各种各样的解释好像也都能说的通。

这就让一些人能够心安理得的钻空子。

“反正先秦时期那些先贤们都已经没了那么多年,谁知道他们这些经典里真正的意思是怎样的?

我所理解的未必就不是真正的意思。”

在这种思想之下,那真是什么人都有可能创建出一个新的儒家分支。

【孔子死后,鲁哀公给他了一个尊号“尼父”。

汉平帝将孔夫子尊号为“褒成宣尼公”。

说是汉平帝,但这应该就是王莽的意思,汉平帝毕竟只是王莽扶植起来的傀儡皇帝罢了。

王莽实际上就是一个十分理想主义的儒家弟子,空有思想和野心,没有实力。

这一时期儒家已经变异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实际上是不信鬼神的。

可在汉成帝时期就有儒家弟子堂而皇之的说,出现天灾是因为朝廷没有祭祀孔夫子,导致神灵震怒。

朝廷也接受了这个说法,正儿八经将孔子封为了商汤后代,接续祭祀。

到了东汉,孔子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公神,地位已经和社稷神差不多了。

孔子从此慢慢成为一个泥胎木塑,成为了一个符号,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孔子喜欢或者说愿意当神吗?

要是以前有人问出这个问题,那旁人肯定是要耻笑他的。

当神不好吗?

很多人奋斗一生,就是想要有一个生祠,有一个受人祭奠的地方。

可现在他们带入到孔子的想法来看,孔老夫子应当是不愿意的。

【北魏孝文帝为了全面汉化,将孔子的称号升级成了“文圣尼父”,又征召孔子后人做官。

其实在唐朝之前,虽然官方倡导儒学,但民间不是只有儒学,其他学派也是有传承的,虽然数量不多。

可到了宋朝,基本已经没有其他学派生存的土壤了,篡改后的儒学占据了全部的地盘。

南宋出现的理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很多思想已经偏激的不成样子,

到了明清时期,很多东西全都被禁锢在了一个套子里,直到后来腐烂发臭,随着大清灭亡,成为民国新文化运动中人人喊打的存在。

孔夫子的地位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声浪中越来越高,就像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孔庙。

如果孔夫子本人看到这一切,他肯定是不开心的。】

很多儒家弟子听着这话,满心满眼的不高兴。

他们有人可能心里慢慢意识到了这些东西是不合理的,但让他们自己承认自己错了,所有人都做不到。

人就是这样,遇见了质疑的人,他们会反驳说,“上千年就是都是这么下来的,就凭你还想驳斥儒家的言论,真是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们全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会维护好他们心底里的“儒教”。

【原本儒家的思想走向还是可控的,基本没有偏离太多。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他尊的这个儒从来就不是先秦时期的儒,而只是董仲舒的儒,完完全全是一个阉割版。

这时候的儒不应该称之为儒学,而应该称之为儒教,董仲舒将孔子抬到了教主的位置,这一切全都变了味。

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儒教来了一个大合作,为了维护皇家正统的地位,董仲舒制定了三纲五常。

再往后就发展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可孔孟从不是这么认为的,君臣父子虽然各有等级,但他们的义务却是对等的。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如果君不仁,那臣可以不忠,如果父不慈,那子可以不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新小说: 重生之远见 我靠两界捡漏开星际宠兽店 想和死敌的女儿结婚 半生不熟 玄黄道主 避风港 盖世帝婿 表姑娘死遁后,偏执世子发疯了 玛丽苏进行时 血色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