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天下的局面。】 意气风发正站在渤海之上吟诵新作《观沧海》的曹操:“……” 要不是众将士看着,曹操都想要对天呐喊一句“为何?!” · 【建安十四年,周瑜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但也许天妒英才,建安十五年,周瑜便病逝在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完全想不到自己会英年早逝的周公瑾:“??!” 孙策神情复杂,认为必定是自己的被刺杀身亡使得公瑾悲伤过度劳神伤心,方会如此年纪轻轻便追随他而去。 “公瑾啊,就算我真的死了,你也不必如此伤怀,要谨记我们之间的宏图大志,连着我的份一起活下去!” 周公瑾:“……” 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死法,但他怎么觉得自己不会因为好友之死就一蹶不振,更别说是到了要追随而去的地步! 可是他现在还活着,连好友孙策都好生活着,却是也没有好说的。 故而周公瑾睨好友一眼,矜贵道:“孙伯符,你还是先顾着你自己,毕竟你可是去得比我早。若是不想你夫人哭哭啼啼,你还是得多惜命。” 确实就是不忍夫人伤心难过的孙策:“……那你周公瑾可也不要忘了自己家中的夫人,切勿再做那等傻事。” 真的感觉自己不是那种伤春悲秋之人的周瑜:“……” 这可真是有理说不清了! 他家夫人不会也是如此猜想的吧? · 【史书称赞周瑜‘性度恢廓’‘实乃奇才也’,南宋名臣范成大更是赞誉周瑜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2)】 听到神仙提及自己时,范成大的反应如何暂且不提,但前不久刚把周瑜追尊为平虏伯的宋徽宗赵佶却是很着急。 方才听到精卫评价周瑜周公瑾,他就一直默默期待着——毕竟这可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所做过的好事,不赞扬一二也得提及一下啊! 结果精卫却是完全不提起,仿佛沾染他便觉晦气。 宋徽宗赵佶不由觉得委屈,他都已经把皇位禅让给□□的后世子孙,乖乖的做他风流潇洒太上皇,怎得神仙都不对他这样迷途知返的举动赞扬一二? 圣人不是都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吗? · 【周瑜对于孙氏可以说得上是忠贞不二,曾经在孙策死后,曹操想要让周瑜为自己所用,便派能言善辩的蒋干前去游说,结果却得到周瑜十分坚决的回绝,大致意思便是‘周公瑾生是孙氏的人,死是孙氏的鬼。’这样子。于是天下文人,皆佩服周公瑾的忠义。】 完全没有说过自己“生是孙氏的人,死是孙氏的鬼”这句话的周公瑾:“……” 此言是不是有点过于亲昵了?天下人不会误会他和孙伯符的关系吧? 周瑜下意识如此一想,随后又反应过来孙策那个家伙早就逝去,此时都不知过的何等快活日子,便忍不住叹息一声。 只希望神仙此言,能被尚且在人士的‘自己’和‘孙伯符’听到,如此一来便可安然度过那刺杀风波,免江东动乱。 · 【现在便来讲一下诸葛亮(3)的传奇人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刘禅追谥为忠武侯,而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为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华夏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自三国以后,许多君王皆爱用‘汝乃朕之卧龙’‘你当真是朕之云长’来称赞极为信重的文臣和武将。】 闻此言,周瑜忍不住起了对比之心:为何后世君王不说‘汝乃朕之公瑾’?难道是他周公瑾比不上诸葛亮吗? 此时的周公瑾尚有怀疑,但等他知道诸葛亮到底是如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却是徐徐叹息:吾不如卧龙也。 【诸葛亮曾作过《出师表》《诫子书》等著作流传于后世,也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和改造出来的诸葛连弩等等,只是除了孔明灯尚且存世,其他却是接连遗落。】 【唐朝时期的唐太宗与李靖商议军事时,更是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重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并给出极高的评价。】 【唐朝时还将诸葛亮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与白起、张良、韩信等九位历代兵家享有同等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听到精卫居然提起他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当即兴奋起来,认为肯定会说到他的名字。 这可得让历朝历代众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祖先看看,他李隆基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尤其是开元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