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这些政变不难发现。
所有的政变都离不开一个地方,那就是玄武门。
所有的政变都离不开一支军队,那便是羽林军。
所有的政变都绕不开的人物,也是成功的关键,那便是羽林军的将领。
可以说是有唐一代,羽林军的立场左右了政变的成功与否。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也不敢冒这样的险,认为风险大,成功率小,更多的是像徐敬业、李氏宗亲一样,想着拥兵起事。
实际上,有唐一代,通过羽林军发动政变的成功率极高,当然这是后来才验证的。
这也说明了羽林军的特殊性。
羽林军之名始自于汉朝,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
与另一支名叫期门的宫廷禁军相应,期门,掌执兵宿卫,跟随皇帝出行,取自“期诸殿门”。后来感觉期门不够勇猛,便更名为声名远扬的虎贲,取自“若虎贲兽”,言其勇猛、战斗强悍。
现在的羽林军,是高宗龙朔二年改制而来,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
垂拱元年,武则天又下旨,将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
像以前的程务挺,便是南衙禁军左骁卫的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张虔勖是南衙的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羽林军正式成为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员六千人。
但是羽林军只是驻守在北门,守卫皇宫,并不是像汉代的羽林军那样,负责执兵宿卫,跟随出行。
而武则天正常的出行安全是由千牛卫负责,可以说千牛卫的地位才相当于汉代羽林军的地位,时时刻刻守卫在武则天的身边,算得上是贴身的保镖。
所以武则天对千牛卫的重视程度更高,因为那些人时时刻刻拿着兵器守在自己身旁,若是有什么疑心,分分钟就要了武则天的老命。
在武则天的心里,千牛卫的地位高于羽林军,羽林军的地位又高于其他诸位。
这就导致了羽林军的地位有些尴尬,上不上,下不下。
当然也不能怪武则天,因为李旦所列出的这些政变之中,只有玄武门之变发生了,这里面有羽林军的功劳,更大的是李世民自己手底下的兵力,所以忽略了羽林军的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政变都是以后才发生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并无不知情,也无法比较,自然也不像李旦对羽林军地位认识的这么深刻。
李旦知道,他身为皇室,威望颇高,要想夺权,只要发动一次成功的政变即可。
而发动政变所需军队人数并不用太多,只需要控制着三五百名羽林军即可。
发动政变之后,一定要坚决,不能犹豫,从玄武门攻入皇宫,只要杀死或控制住其中的关键人物即可,政变便算是成功了。
根本不用大肆的杀戮,引起国家动荡,民众不安。
有了好几个成功的案例摆在眼前,李旦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暗中拉拢一些羽林军将领,愿意效忠自己,以为己用,瞅准时机,发动政变。
只是,拉拢羽林军将士,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羽林军在发动政变中的地位,武则天没有像李旦认识的深刻。
但是他也知道羽林军是皇宫的卫队,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羽林军的领军之人也都是她的信得过之人。
像现在掌管羽林军的便是张虔勖,就曾经率领羽林军入殿,帮助武则天威慑百官,重掌朝权,是个经得住武则天考验的人。
还有右羽林军将军武攸宁,是武则天的侄子,算是武则天自己人,而且能力也不错。
而那个被吓得半傻的武攸宜,依然任着羽林军的中郎将。
这里面武则天还不放心,原本守卫皇宫的还有一支飞骑,约莫有百人,是李世民时候建立的,后来便保留了下来的。
武则天又让驸马都尉,右武卫将军薛绍从南衙十六卫之中挑选精锐之士扩充飞骑人数至千余人,充当皇宫的守卫。
所以现在皇宫的守卫算是有两支,一支是羽林军,一支便是飞骑。
互不隶属,这便是李重俊与李多祚发动政变的时候,未能成功的原因,正是李多祚的三百羽林军被刘仁景的一百多飞骑所挡,以至于错失良机。
李旦这段时间,一面在凤阁处理政务,一面悄悄的打探着羽林军和飞骑中的情况,捉摸着羽林军和飞骑将领们的身份背景,思考着哪些人可以被拉拢,哪些人要规避。
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眉目,只等着慢慢去实施。
李旦在忙着拉拢人的同时,武则天也没有闲着。
这日,天后突然下旨免了纳言韦思谦之职,理由是年纪老迈,不堪重用。
实则是在弘扬女主为王的大云经之时,韦思谦表现出了犹豫为难的神情,这一切都被上官婉儿禀告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便萌生了换掉他的意图,于是便借老迈免了韦思谦的纳言。
本来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