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吃着咸菜就着饼,一路走到了刘家门口,刘桂圆姐几个正在吃饭,看到她来就招呼她坐着一起吃,这些天二婶娘总来,她们都习惯了。
“不了,不了,我这还有几口,马上就吃完了。”
李氏面上笑呵呵,叫她坐她也不坐,吃着饼子转悠着到了猪圈,看着新垒齐整的猪圈,新搭的厚屋顶,还有新栽的野杏树,心里一阵满足。
等看过猪圈,饼子正好吃完了,她拍拍手回到刘家当门前,看门口摆着一堆才从地窖里拿出来的野枇杷,自顾自坐倒身子拾掇起野枇杷,揪掉根蒂儿、挖掉坏肉,扔进脚边的木盆,等满了一盆一起洗。
二叔随后到了,李氏看到他就给他派活儿,说:“缸里水不多了,你提着两个桶去前面打,多打一点,回头给她家猪圈冲冲。”
二叔点点头,提着两桶走远了,刘家三姐妹对此几乎习以为常,可是一旁坐着给莲子喂饭的罗姥娘,她看不下去了,就对外孙女说:“昨天垒猪圈垒到天黑,连口饭都没吃就走了,今天一早就过来给你家干活,你二叔二婶娘对你们确实不错,你几个长大了得好好孝顺他们。”
罗姥娘才来,她不知道二叔二婶娘这般殷勤是为了学做赚钱的买卖,更不知道大概一两个月前,刘桂圆才和二婶娘吵了一架,后来收麦时连耕牛都不借。
“姥娘,你放心,我们都商量过了,今天就教二叔家做那个叫什么‘仔糕’的吃食,桂圆,你再说一遍那个叫啥?怪别口的。”
刘花生歪着头,努力想着桂圆昨晚说的名儿,刘桂圆听了展颜一笑,说:“那都是我胡乱编的,一会儿做出来,你们再看起啥名。”
刘花生所说的就是钵仔糕,正是刘桂圆想了几天才想到的点子,还是从她给莲子冲的米糊糊中得到的灵感,白白的米浆像牛奶一样洁白,如果加上糖水和红豆、绿豆等配料,放在小碗里蒸出来,就是一块类似果冻的Q弹小吃。
这种小吃用到的原料很容易买到,操作起来有比较简单,如果二叔和二婶娘愿意学,这个夏天够他们赚一笔了。
“大姐,昨天帮我泡的米就是籼米吧?”
“嗯,泡了一大碗,放在里屋炕上了。”
自从卖冰粉赚了钱,刘桂圆就买了各种地里没有种的粮食,比如红豆、绿豆,比如各种米类,其中就有适合做钵仔糕的籼米,这种米细长形如猫牙,吃起来干干的,泡水打成浆后才会有真正的米香,而且吃起来真的很Q弹,绝对不是市面上加了各种配料的橡胶口感。
刘桂圆能知道这种传统钵仔糕的做法,还得得益于她那张挑剔的嘴,有段时间听说钵仔糕很火,在小摊上买了两个水晶钵仔糕,看着好看,口感差的要死,感觉在嚼一团破塑料袋,后来她为了吃到真正的钵仔糕,特地了解了钵仔糕的原始做法,没想到有朝一日,她要靠着这块米糕发家致富,还是帮别人发家致富。
“二婶娘,我教你做一款米糕,用的材料是籼米,这个米你记住了,一定不能告诉别人,假使以后有人跟你学,她不知道用的哪种米,不管怎么做,都没你做的好吃。”
刘桂圆指着桌上泡了一夜的籼米,有些认真的叮嘱二婶娘,李氏听了眼睛睁得老大,立即拍着胸脯保证绝不告诉别人这里头的诀窍。
刘桂圆点点头,将籼米磨成米浆,再用纱布过滤一遍米渣,同时烧锅调制糖水,糖水她用的沙糖,大概是籼米的四分之一,接着就是撞浆这一重要步骤。
“这就是撞浆,先倒一半米浆在糖水里,然后不停的搅拌,直到米浆变得浓稠,这步不能停,趁热再倒回剩一半的生米浆里继续搅拌,只有这样最后蒸出来的米糕才不会分层,二叔,二婶娘,你们看明白了吗?”刘桂圆问他们。
二叔和二婶目不转睛地盯着粘稠的米浆,不停地点头,刘桂圆看他们这小心翼翼的样,有些好笑,继续说:后面就简单了,米浆放在小碗里,再装进蒸笼里蒸一刻,米糕就算蒸好了。”
“就这么简单?那这不就是搁了糖水的米糊糊,给刚出生的小孩吃的,这能有人花钱买吗?”
二婶娘还没开口说话,二叔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有些不太看好桂圆做的这个米糕,还不如冰粉好卖钱呢。李氏用力捣了刘崇林一下,接着笑呵呵的说:“桂圆,别听你二叔瞎说,他懂个啥,我猜你这个米糕做出来肯定和别人的不一样。”
其实李氏心里也打着鼓,不过她不敢当着桂圆的面说实话。
“还是二婶娘有眼光!”刘桂圆夸了她一句,笑着说:“这个米糕蒸出来不能马上吃,先放在桌上冷凉,等到完全凉了再吃,那口感才叫好,蒸的时候放泡好的红豆、绿豆更好吃,你们也可以加别的,比如桂花、玉蜀黍粒、葡萄干儿、各种水果,口味越多买的人越多。”
趁着二叔烧火的功夫,刘桂圆就拉着二婶娘讲一些生意经,比如摆摊的时候怎么吆喝,怎么和客人讲话,到哪里卖米糕买的人多,以及见到难缠的客人,又该怎么讲话等等。
二婶娘李氏不过是一个农家妇人,除了种地干活,就是和村里人拉呱闲聊,哪里听过这么多道道,不由得感叹:“看来做买卖还真不简单,怪不得你家的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