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冲对沥青湖的事情很重视,在确定了这处资源点的战略价值之后,连忙给游野回了一封信,让他立刻对沥青湖周边的环境仔细调查。
包括最方便大宗矿物运输交通路线,周围气候和土地情况,有无放牧或耕种的可能,有无充足的淡水资源,是否符合人类长期居住的条件等等。
毕竟想要开采沥青湖,就得有充足的人手,人多就要有食物和淡水,要不然就没办法维持,当然,汉部落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调集粮食过去,但是那样采矿的运营成本就太高了,不符合现实利益。
不过这事暂时也不能着急,这么重大的事情,这么大的面积需要探索,肯定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所以这事还得等,再说了,汉部落目前的建设任务也很繁重,就算现在弄出了详细资料和计划,恐怕罗冲也没有余力开采。
一到了这种需要用人的时候,罗冲就不禁想起了汤部落和鑫部落,这两个人口资源大部落要是能立刻为自己所用就好了。
但这很明显不可能。
......
汉部落,新钢郡。
年前随着汉部落炼焦厂和新钢郡的建立,数十座高炉日夜不停的冶炼钢铁,汉部落的钢铁产量甚至一度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随着罗冲对火炮和炮弹的研发,使得钢铁消耗掉了一部分,缓解了库存压力,但是随着两百门火炮的交付完成,钢铁产量再次超出了消耗。
不过这种像是开玩笑的情况,随着春天的到来又有了缓解。
汉部落今年新建了许多郡县,草原洪湖三郡,拓海郡,南张郡,汝阳郡的新县城,东薪郡的新县城......
随着这些地方陆续投入建设,还有大量人口的加入和增长,汉部落对于铁质工具和农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就更大的缓解了钢铁库存的压力,已经让部落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
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策,随着这些新设郡县的逐渐稳定,他们的铁器需求也会逐渐冷却下来,为了保持汉部落炼钢工业的发展活力,罗冲觉得有必要再寻找一样可以大量消耗钢铁的产业。
其实他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自行车和三轮车,这两种车辆不管是哪一种,其主要结构都是钢铁制成,如果能成功推广开,那么汉部落的钢铁产量绝对能快速消耗。
但是受限于手工制作的技术难度和工时成本等问题,现在想要快速推广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暂时还要想别的办法。
罗冲思考良久,不得不准备再次重启蒸汽机计划,只要有了这种原动力,那么金属加工机床就不再是难题,蒸汽机车也将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之前开发过火炮的原因,汉部落对镗床技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那么蒸汽机中最重要的结构件高压气缸也有了一定的研发基础,罗冲准备现在就开始尝试一下,不成功没关系,可以慢慢积累。
同时,他也已经把汉部落第一段铁路的行程在脑中做好了打算,那就是从卫山郡通往新钢郡的这将近八十公里的路程。
这段路程是汉部落目前陆路交通的重中之重,每天都有大量的马车拉着焦炭、粮食、布匹和各种铁制品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已经成为了最繁忙的一条线路。
如果能在这修建一条铁路,那将为汉部落节省大量的人力畜力和物力。
虽然火车暂时还没有,但是铁轨可以先铺上,没有火车头,那也可以先用马匹来拉着吗,总之像这种重型运输线路,有轨交通绝对要比土路来的效率更高。
至于铁轨的轨距,罗冲了解的不多,但也多少知道一点,毕竟他前世就是研究战争的人,一战二战期间,很多战役都是围绕铁路展开的,他也分析过不少战役,当然,分析的不是铁路。
关于铁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火车刚问世的时候,私人建造的铁路,那时候大多都是为运输矿物而服务的火车,修建的也极其简陋,大部分都是用铸铁铁轨直接铺在地上,连个枕木和碎石都没有,轨距也以窄距为主。
到了第二阶段,就变成了运输和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为了追求客运列车的舒适性,铁路才逐渐出现了枕木和碎石,以及标距和宽距的各种轨道交通。
而缩小到轨距这个范围,也能大致分为三种,窄距铁路、标距(标准距离)铁路、宽距铁路。
窄距大多是指铁轨中间的距离从60公分到100公分之间的铁路,这种细长的铁路交通大多是从矿车上发展而来,因为它早期就是专门用来在矿山上拉矿石用的。
不过后来这种窄距铁路因为铺设比较方便,不太挑地形的原因,也经常出现于战争当中,一战和二战中,西方国家为了在战场抢运物资和兵力,就临时铺设过这种小火车,甚至可以一边开一边铺,随时转移,这就是它的优势。
其次便是进入轨道交通发展的第二阶段,货运和客运,以这两种需求制造的火车,轨距最小的便是标距一米五五左右的火车,这个轨距的列车不管是用来客运还是货运都很常见,一直沿用到现代当代也没有淘汰,而这个数据的来历,据说只是因为当时西方的马车,尤其是双马驾辕的马车,它的车轮轴距就是这个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