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阜一人。
至于为何要将杨阜的罪名定为私通外敌,这更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唯有这个罪名,才能让关中百姓对我的畏惧降到最低。
因为关中百姓会以为大魏此番大败,乃是出了内奸的缘故,汉军并非不可敌也。
以一人一族之生死,换取关中军心民心的暂时稳固,这便是曹叡的想法。”
糜旸近几年虽主要都是以名将的形象示人,但由于他从小被刘备带在身边教导,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权术之事,糜旸也是擅长的。
要不是有吕蒙白衣渡江的事发生,本来刘备对糜旸的规划,便是走的文臣的路子。
所以许多事,姜维可能会看不明白,但对糜旸来说,却洞若观火。
杀一人一族平息怒火,不就是曹操的惯用手段吗?
糜旸宛若一理智的旁观者一般,将曹叡的想法一点点剖析给姜维听。
而姜维在听完糜旸的解释后,他脸上的悲愤之色却丝毫没有退散的意思。
姜维是很聪慧的人,在糜旸如此清晰的解释后,他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但是明白是一回事,理解又是另一回事。
他明白,但他依旧不服。
姜维仰头看向糜旸,他知道糜旸今日会特地拿出这个情报给他看,为的目的还是要招降他。
糜旸从始至终都未隐瞒过这点意图。
当与糜旸的眼光对视过后,姜维双眼布满血丝的紧紧盯着糜旸:
“大将军说的不错,维是个不孝的人,竟忘记先父乃是赤胆忠心的汉臣。
不知大将军可否再给维一次机会!”
说完最后一句话后,姜维重重地对着身前的糜旸一拜。
见到姜维如此,糜旸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历史上的姜维是怎么投降季汉的呢?
不是受到大义感召。
那一年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
马遵得知季汉大军到来,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独自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
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
见家乡都不信任自己,最后不得已之下,姜维只能投降诸葛亮。
故而历史上姜维投降诸葛亮,乃是有着两个重大的原因,一个是被上司怀疑,另一个是退路被阻断了。
这两个原因缺一不可,才最终促成了姜维投汉的举动。
而当下的情势,虽然与历史上有些不同,看起来姜维好似只是受到上司怀疑,他的退路还在,但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为在当世中,杨阜就是姜维在曹魏政治生涯中的保障,是姜维遇到危难时,能够帮助他度过难关的后路。
但现在,姜维的退路,却已经被曹叡亲手斩断。
故主与门生之间是祸福相依的,杨阜遭此大难,与杨阜既有亲戚又有门生关系的姜维,回到曹魏后难道会得到好的下场吗?
可别忘了,姜维原本就是受郭淮怀疑的。
而在杨阜被定性为“奸逆”后,这种怀疑很可能就会转变为实际的罪行。
简单的利害关系,以姜维的智慧不可能想不清楚。
而在想清楚之后,历史上姜维怎么做,今世他自然就会怎么做。
一切都是这么水到渠成。
不过与历史上不同的是,今世由于对杨阜的情感,姜维内心中对曹魏的恨,可会比历史上多多了!
见姜维终于愿意投降自己,糜旸连忙俯身扶起姜维。
一年耕耘,终结硕果,糜旸这时心中的喜悦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扶起姜维之后,糜旸笑着让姜维先下去好生歇息。
待姜维离开大堂之后,糜旸返回到坐席上,将怀中从长安送来的一封密信给取出烧毁。
这封密信乃是从长安的司闻曹密探华安手中送来的。
信中禀报的正是之前,糜旸让隐藏在长安的诸位司闻曹密探办的事。
信中所言,糜旸布置的任务,都很完美的完成了。
间谍存在的最大效用从来不是无风起浪,而是推波助澜。
只是看着盆中的密信在火中渐渐化作烟灰消散,糜旸的心神却不自觉地飘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齐王曹叡。
他在后世还有个响亮的称号——魏明帝。
“思虑果远曰明;独见先识曰明;”
身为穿越者的糜旸知道,曹叡并未愧对这个谥号。
而曹叡才是历史上那个隐藏在司马懿身后,与诸葛亮进行战略层面的对战,并且硬生生将诸葛亮耗死的人。
所谓司马大将军,不过是曹叡的提线木偶而已。
想到这,糜旸不禁心中思量:
看下来,接下来我的对手是你咯。
这是昨天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