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杜绝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点。
...
就在马超领军朝着武都郡进发的时候,身为郭淮先锋大将的姜维,已经率领三千魏军进入了武都郡中。
由于杨阜之前的请托,郭淮对姜维还是挺重视的。
在姜维划入郭淮的大军中后,郭淮当即上表曹真任命姜维为讨寇校尉。
虽说姜维之前在杨阜手下时,也是一校尉,但以当世的体制而言,凡是名号中带有征讨这类字眼的封号,那它定是它那一个位分等级中最顶层的存在。
也就是说,年方二十的姜维还未立下什么功劳,他便一直处在升迁的过程中。
这就是当世身为世家子弟的好处。
当然郭淮能任命姜维为他的先锋大将,倒不仅仅是看重姜维背后的人际关系。
在这半多个月的行军过程中,郭淮曾特地考察过姜维几次,他发现姜维是有真材实料的。
世家子弟之间,总是互相有着爱才之心。
在发现姜维不是徒有虚名之后,郭淮便力排众议,让姜维担任了西路军的先锋。
相比于对姜维校尉的任命,这个职务才是体现郭淮对姜维看重的地方。
史书上的大战惜字如金,但基本上都会记载先锋大将的名字,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古代战争中,先锋大将对己方大军的重要性。
可以说在如今这场天下万众瞩目的大战中,身为魏军西路军先锋大将的姜维,已经有了将名字记录在史书上的资本。
而将来史书会如何书写他,看的就是他这个先锋大将当的如何了。
以姜维的聪慧,他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一点呢?
心怀大志的姜维,早就在心中暗暗发誓,要好好抓住这次名扬天下的机会。
由于心中的野望,姜维在率领三千先锋魏军离开后部大军后,一路上并没有轻敌冒进。
若是寻常先锋大将,知道己方背后有数万大军撑腰,再知道敌人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来防备武都郡,估计早就急不可耐的急行军,想着建功立业了。
但姜维没有。
自从进入武都郡后,每经过一道山脉,姜维势必提前仔细派人探查是否有伏兵。
姜维的这副谨慎的作态,在有些拖慢行军速度的同时,还引得了军内一些人的嘲笑。
姜维手下的三千先锋,是郭淮调派本部兵马给他的。
这三千先锋军会听从姜维的命令,但要让他们对这个空降来的年轻人心中有着尊敬,那也完全是扯澹。
一些闲言碎语,很快就通过姜维养的那些死士口中传到姜维的耳中。
那些死士在对姜维禀报完这件事后,也曾劝过姜维没必要太过小心,但姜维却依然不为所动。
糜旸两个字,有必要值得他如此慎重。
或许从常理上判断,糜旸很大可能不会在这时候抽调大军进入武都郡,但糜旸一向善用奇兵,谁也不能保证他到底会如何用兵。
既然糜旸的举动就像迷雾一般无法看清,那么谨慎一些是绝对没错的。
由于郭淮的大军大多是由陈仓出发,所以他的大军走的是由散关进入武都郡的路线。
郭淮在率领大军进入散关后,他便命姜维为先锋先行一步为大军探路。
武都郡内群山遍布,地势本就崎区难行,再加上姜维谨慎行军的作风,所以姜维的大军连续走了几日,才堪堪走到距离下辨只有数十里的河池县。
当姜维领军到达河池县后,他便下令全军驻扎。
倒不是说他发现了什么险情,他是在等一支大军。
在姜维领军驻扎在河池县的第二日,从下辨的方向,就远远开拔来了一支大军。
那支大军人数当在数千左右,虽然人数不少,但他们的阵型杂乱无章,身上穿的也不是铠甲,而是一张张兽皮。
最主要的是,那支大军的士卒相貌与汉人有些不同,有些后世人混血的那种味道。
当这样的一支大军出现在河池县外后,只要是雍凉之地的人都能认得出来他们——这支大军是由羌氐异族组成的!
斥候很快就将这个情报汇报给了姜维。
武都郡内,羌氐异族杂居无常,有些部落心向大魏,有些部落心向大汉。
斥候无法判断出来的这一支异族大军,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所以他在禀报这件事时,脸上是有着担忧之色。
可姜维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却并没有慌张。
他从斥候的口中得知了这支大军的首领是谁,正是阴平郡内有名的一位氐王强端。
强端这人可能在天下籍籍无名,但在这凉益一带名声倒是不小。
而他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便是当年下辨之战时,他临时反水马超,率军偷袭汉军。
致使汉军在下辨之战中溃不成军,吴兰、雷铜等大将皆死于那场大战中。
可以说,强端已经将汉军得罪死了。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故而强端自那以后,便成为了坚定的拥魏势力。
这些都是姜维出发之前,郭淮告诉他的。
郭淮还告诉姜维,他已经提前派人联系过强端,双方约定好在河池县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