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儿啊?”
谭佳月小心地问道。
“能出啥事儿,”康嫂喝完水后,看向她,“我问你,这想看了一年多了,你可有满意的?”
谭佳月明白了,“没有,怎么,你也有想让我相看的?”
康嫂把侯长亮家的情况说了说,又提了提侯长亮这人,最后道,“你要是有心相看相看,我就跟爹娘说这事儿,你要是不想,我就当回来看看爹娘他们,啥也不说。”
其实谭佳月这么久没定下,除了家人想留她两年,还有个原因就是来提亲的人,大多数家里日子都不怎么太平,她怕嫁过去日子过得不安宁。
听了侯长亮的情况,又得知侯母的性子和杨二奶奶差不多后,便红着脸说可以相看相看。
于是康嫂回去告诉了杨二奶奶这个消息,杨二奶奶立马让人给侯家托了口信,大家定了个日子,正好是春耕忙过的时候。
谭母带着石头和谭佳月来到杨大奶奶家,这天周六,石头也正好回家看看。
当天下午,侯长亮和侯母也来到了杨继西家。
侯长亮一到杨继西家,就被杨继西拉着在院子里给嫣嫣做大一点的小床,孩子越发大了,之前的小床有些小,所以杨继西打算再做一个。
他们在院子里干活儿,康嫂让谭佳月抱着乐乐跟着自己坐在堂屋门口,时不时往那边看。
谭佳月偷偷看侯长亮,侯长亮也偷偷看谭佳月,二人有时候眼神相撞,便纷纷红着脸别开头。
晚上杨继西亲自下厨做了红烧鱼,吃饭时请了谭母过来。
第二天中午,杨大奶奶做了一桌饭菜,请侯母过去吃饭。
两个年轻人没有在同一张桌子吃过饭,也没说过一句话,但是两家的长辈都熟络起来了,而且对对方的孩子都比较满意。
而侯长亮和谭佳月他们也表示可以更深地相处看看。
于是回去后,侯家就请媒人去石桥坝谭家提了亲。
“听说长亮都到家里干了好几次活儿了?”
这天下雨,于是杨二奶奶和孙桂芳带着孩子过去串门时,杨二奶奶笑问康嫂。
康嫂也难掩笑意,“听石头带话说,爹娘的意思下个也就订亲,到时候还要请二娘还有桂芳去家里坐坐呢。”
“那敢情好,”杨二奶奶笑眯眯地应着,“到时候咱们一起去,桂芳和我出门还比较少。”
杨继西得知侯长亮他们快定亲了,心里也高兴,对孙桂芳道,“我当时也是随口安抚了他一句,不想娘真给找了个对象。”
“那也是巧了,”孙桂芳笑,给嫣嫣换上干净衣服,“娘说你要是能一道去,那就更好了。”
“让咱爹自己在家啊?”
杨继西抓着嫣嫣的小手逗着。
“她说爹没问题。”
孙桂芳扑哧一笑。
杨二爷爷却是少出门,他惦记着队里的老牛,还有就是家里的腊肉啥的,他不放心出门。
现在已经是三月底了,半夜,杨继西听见屋外传来雨声,于是看向母女二人有没有盖好被子,见她们都睡相很好后,这才放下心抱着孙桂芳继续睡。
“下雨了?”
孙桂芳迷迷糊糊地钻到他怀里问。
“嗯,继续睡,”杨继西亲了亲她的额头。
第二天杨继西打开房门时,扑面而来的土腥味让他清咳了一声,屋内的孙桂芳关心道,“着凉了?”
“嗓子有些痒,”杨继西回着。
“那喝点热水。”
“好。”
早上煮面吃,杨继西一个人吃了半斤,他的饭量越发大了,杨二奶奶早已习惯,所以煮面煮得也多。
“我待会儿上山看看有没有菌子。”
杨继西背着手在堂屋门口看了看天后,对孙桂芳道。
“早去早回。”
这两天的野菜和菌子都嫩,菌子虽然没有五六月的时候多,但也不错。
杨继康也闲着,于是便被杨继西拉着出门了。
杨继东见他们背着背篓要去捡菌子,于是也跟了上去,杨继北倒是继续去照看自己的兔子了。
吴和国带着杨承文几家人开了个鱼塘,于大不满意也没用,这都是为生产队谋利,而且于大家的鱼塘太小,根本就是他个人的鱼一般,倒是吴和国他们开的鱼塘很大。
周围也用木栅栏给围起来了,不让孩子们去那边玩儿。
杨继西瞧见壳菜,直接上手挖,接着又是芥菜,都嫩得很,他舍不得走,也一道挖了,“回去做芥菜饺子吃。”
“那我也挖点,”杨继康立马加入。
菌子确实不多,回去时背篓里多是野菜,杨二奶奶看着那可怜兮兮的几朵菌子笑道,“混着蛋做成汤,也有点味儿。”
“那是,”杨继西露出一口大白牙,开始洗野菜和菌子,中午他吃到了芥菜饺子,凉拌壳菜以及鸡蛋菌子汤。
非常满足的杨继西下午也不去了,就在家陪着家人。
四月初一,杨继西一大早就出门,去找李成杰,还是那片林子,还是鸡蛋,家里留200个,其余3800个全卖。
这次是三分钱一个,一共114块钱。
因为被杨二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