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满意足的表情,谢行俭心里莫名的跟着开心。
饭毕,谢家两个大男人留在堂屋商量明天进山的事,谢行俭则回到房间开始温书。
天色已晚,谢行俭不得不点上桐油灯。
豆大的光圈下,谢行俭端坐在桌前,认认真真的翻阅着韩夫子教过的《论语》新篇章,温习一遍后,他合上书默背一遍,检查没有错处后,他接着拿出纸张默写一遍。
旧功课做完,谢行俭开始预习明日韩夫子要讲授的内容,遇到生涩难懂的句子,他便拿出笔在旁边做上小记号。
做好上课的前期准备之后,谢行俭方洗漱睡觉。
一夜无梦,第二天一早,因谢长义他们要去摘大茴香,便由赵高头送他和赵广慎去私塾。
谢行俭本以为他来的算早的了,谁料一进去,发现林邵白正坐在桌前全神贯注的写大字。
谢行俭下意识的放轻脚步,不成想林邵白突然抬起头对他笑了笑。
谢行俭回之一笑,慢慢的坐回位子,也拿起纸张开始练字。
说起来,他和林邵白都是一同从蒙童班转进甲班,两人关系不淡不好很一般,对于林邵白的家庭,谢行俭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从京城那边回到泸镇老宅的,家中尚有老母幼妹。
写了一页大字,谢行俭开始小声的背起书来,不一会,同窗们陆陆续续的进来了。
见后进来的两个小师弟正认真的背着书,五个十几岁的小书生顿时脸和脖子都红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掏出课本开始背书,韩夫子背的手进来的时候看到这一幕,不禁欣慰的点头。
.......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了两个月,转眼已到了十月下旬。
因距离放年假的日子不足一个半月,年后谢行俭的五个甲班师兄还要参加童生试的缘故,这天,韩夫子没再教授新课,而是说起了关于考童试的事。
谢行俭和林邵白才入门,明年的童试当然参加不了,不过,都说有备无患,听听倒也无妨。
韩夫子说,景平朝的童试分两场,第一场叫县试,明年的二月份开考,县试分四场,一天一场,考场在县衙礼房,主考官为本县的县令。
第二场叫府试,得过了县试方能参加,开考时间为四月中旬,府试有些地方考四场,不过平阳郡只考三场,考场设在府城知府礼院,主考官主要为知府大人。
无论是县试还是府试,考的内容都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帖经、墨义和经义,除了府试难度大点几乎没啥区别。
不过府试有时会加试一项诗赋。
他记得上辈子历史中记载,科考诗赋一项是最简单的,考试前考生可以多做几首让夫子帮着改改,备着考场时用,题目都是一些应景的话题,比如什么雨霁晚霞,赤日苍穹等。
听完韩夫子的介绍,谢行俭简单总结了下,童试说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童试考的大范围都是书本的原话,说它难是因为你要把四书五经十三本书倒背如流。
谢家这个秋天因卖大茴香赚了将近一百八十吊银子,有了钱,谢行俭便去书肆把剩下的书全买了回来,总共花了有六十吊,可把谢行俭心疼坏了。
因大茴香能赚钱,谢行俭便劝他爹将小山谷所在的山头给买了下来,花了一百吊钱。
虽然家里只留了二十吊钱,谢家人还是很开心,毕竟山头归自家了,以后想摘大茴香就用不着偷偷摸摸。。
林水村的人知道谢家二房花一百吊买了个啥用没有的山头后,一堆人纷纷到谢家转弯抹角的打听,连大房那边的刘氏都忍不住过来套王氏的话,王氏咬着牙一句话都不说,天天把院门关着。
谢行俭渐渐地就感觉村里不对劲,说他家一夜发财的风言疯言不久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谢行俭赶紧和他爹商量对策,当夜,谢长义就去村长家把小山谷的事说了。
第二天,村长召集大家去各个山头寻大茴香树,一应长了大茴香树的,都被有家底的人家买了去,没钱的只能在一旁眼红,或是找人借钱买山头。
谢大伯家就找他爹借了三十吊,买了一个带有三棵大茴香树的山头。
久而久之,村里有大半的人家都有了大茴香树,关于谢家的话题也就没人再乱传。
自从知道是谢家二房将赚钱的来头告诉村里的人,有些脸皮薄的便带着瓜果啥的上门道歉,只要来了的,王氏都按照谢行俭的吩咐,笑盈盈的接待。
一时间,谢家二房声誉在林水村达到了顶峰。
作者有话要说: 马上谢小宝就要面临科考的第一关啦~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 .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