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苗和冬子通话了。
不等小苗和三子到家,孙梅英就得了信儿。
是苏红霞打过来的,兴奋得不得了。
“梅英大姐,成了!”
“成了?”
孙梅英也跟着兴奋起来。
小苗今年二十七,个人问题该解决了。虽然,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可也不能太晚了。现在好了,两个娃娃终于点头了。
到了下班点,孙梅英急匆匆地往家赶。
看到小苗正在做饭,就咧着嘴笑。
“娘……”田小苗有点不好意思。
孙梅英哈哈笑着,说:“小苗,回去了就跟组织上汇报……”
“娘……”田小苗红着脸。
心说,家里都知道了,看来偷听的不止小梅一个。
孙梅英激动了一晚上。
第二天,就给田大旺打了一个电话。
“哎,你啥时候回来?小苗呆几天就走了,冬子正等着呢……”
“梅英,我星期天就回来……”
田大旺在干校参加劳动,有纪律管着,不能随便开小差,得赶在星期天才能回家。这是市里定的制度,只要是国家干部,每年都要抽一段时间去干校,最短不少于一个月。他这趟过来,到月底就结束了,可想着小苗,归心似箭。
放下电话,田大旺乐颠颠的。
跟他一起参加劳动的同志见了,就问:“建国,咋这么高兴?”
“呃,我家小苗回来了!”
赵景坤一听,故意逗他。
“建国,时间宝贵,先回去吧……”
“不行,不能开这个头……”
田大旺摇摇头,很有原则性。
徐立方也笑道:“建国同志,再坚持两天,星期六收工就赶回去……”
未等到星期六,田小苗和三子搭乘公交车,来干校探望。
虽然只呆了一会儿,可田大旺乐得合不拢嘴。
徐立方和赵景坤也见到了小苗。
几年未见,小苗长成了大姑娘。梳着两条麻花辫,个子高高的,穿着白衬衣、蓝裙子,还是学生时代的打扮。
田小苗对徐立方、赵景坤都很熟悉。
见他们跟大旺同志一个小组,也放了心。干校除了劳动,还要学习讨论,小组成员里若是有不合拍的,会很麻烦。
跟家人团聚,过得特别快。
在家里呆了一个星期,就要返程了。
田小苗依依不舍。
这些日子吃饱喝足,格外安心。这就是家的感觉吧,不论多么疲惫,回到家就消除了。可她还有工作,还要继续前行。
孙梅英舍不得,收拾着衣物,红了眼圈。
“小苗,过年回来,娘给你做好吃的……”
“好。”
跟家人道别后,田小苗踏上了归程。
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致,心潮澎湃。
抛开政治因素,这几年变化很大,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科研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轻工业也发展起来了,物资供应没那么紧张了。沪上尤其明显,成衣、鞋帽都能买到,不需布票了。平价供应的棉布摆在柜台上,虽然是定量供应的,可想买就买,不用排长队了。
第二天早上,抵达京城。
田小苗提着旅行包,下了车。
她穿着白衬衣、蓝色开衫,蓝裤子,亭亭玉立。这都是梅英同志亲手做的,一年一套,够穿好几年的。
出了检票口,来接站的人稀稀拉拉的。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一位青年军人站在那里,穿着草绿色军服,戴着解放帽,身材提拔,英俊十足。
她一眼就认出来了,是柳冬生。
她又惊又喜。
冬子来接她了,是从西山赶来的?不晓得从哪儿探到的消息,挺准时的。
柳冬生也看到了田小苗,在旅客中特别显眼,特别好看。
他挥着手臂,大步迎上来。
“小苗……”
“冬子……”
柳冬生接过旅行包,呲牙笑着。
田小苗瞥了一眼。
心说,跟过去一样,还是喜欢冒傻气。
柳冬生嘿嘿笑着。
“小苗,先吃点东西垫一垫……”
柳冬生指了指站前广场。那边有一家早点铺子,挂着国营招牌。
田小苗也饿了,就抿着嘴点点头。
柳冬生提着旅行包,迈开大步。
可刚几步,又停下来。
跟小苗在一起,不是急行军,不用走那么快。
田小苗绷着笑,尽量跟着。
进了食堂,柳冬生找了一个临窗的桌子。
他放下旅行包,就去买饭票。
一会儿功夫,端着托盘回来了。
两碗豆腐脑、两笼烧麦往桌上一摆。
“小苗,趁热吃吧!”
田小苗喜欢北方的豆腐脑,嫩嫩的,浇上卤汁儿,咸味的,可好吃了。在欧洲期间,最想念的就是沪上的小馄饨和京城的豆腐脑儿。
柳冬生也爱吃。
来到京城,很快就习惯了这边的饮食。馒头又大又宣,发糕又甜又软,面条吸溜溜的,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