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遥准备好面对的夺位之战并没有立即发生。
国丧三年, 实际服丧是二十七个月,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大齐是以日代月,一般二十七天后, 就会举行新帝登基大典。
即位和登基有不同之处,上一代皇帝驾崩后,储君就算是即位了,登基大典却要在一个月后才举行。
太子处境堪忧。
三皇子背后的佟家利益集团, 是皇帝多年培养起来的。
除了明面上提携抗倭有功的佟家军以外,朝中的佟家势力,也是皇帝用来制衡清流集团的势力。
也正因为佟家集团的权利是皇帝给的,三皇子这草包才能在后宫横行这么多年。
对于掌握实权的皇帝来说,慢慢剪除佟家羽翼很简单,他本打算退位前打压佟家,只留一点余党给太子立威。
没想到死早了,还没搞佟家利益集团, 就一命呜呼。
这个烂摊子现在砸在太子头上,太子就算直接登基都够呛, 何况如今遗诏改立,私自回宫,满身都是把柄。
如今朝中局势处于山雨欲来的阶段,还好没人敢在这二十七天的国丧期间闹事, 三皇子也被佟妃压着按兵不动。
太子的党羽已经直接称呼太子为皇上, 认定由太子即皇帝位。
佟家党羽都很低调, 遗诏如今就捏在三皇子手上,即位的该是宁王,而宁王目前不知所踪。
谁让宁王不知所踪?当然是“被改立”的废太子嫌疑最大。
半个月过去,七皇子居然还没有被押送回来,太子五内俱焚,连连派人前往边疆催促。
汐妃也五内俱焚,所有皇子都安全回京了,就她儿子没回来。
薛遥安慰她,是因为父皇宾天受了刺激,殿下赖在边疆不肯回宫。
汐妃依旧满面愁容,薛遥猜想这忧愁里大半是因为儿子的失踪,小半是因为失去皇帝的庇佑,对自己和孩子未来的担忧,汐妃没怎么因为皇帝的死而难过。
整个后宫,似乎只有皇后因为皇帝的死,一下子老了十岁。
一个月后,边疆发来七皇子盖印的加急书信,信却不是七皇子写的,而是剑圣亲笔所写。
剑圣说陆潜已经被他找回来了,这小子不知用什么办法,居然混出了关,好在契丹军队已经无迹可寻,这小子也没找到契丹王,他和徐掌门追踪三日,才把七皇子抓回来。
信上说,陆潜性情变得有些古怪,难以交流,一心想要手刃契丹王。
剑圣和徐掌门担心这孩子憋出什么病来,便打算先传授一些入门功夫,助他替父报仇,让他解开这心结。
这让薛遥松了一口气,汐妃却无法理解什么江湖豪侠要收他儿子为徒,传授武艺,到处去求皇后求太子替他去边疆找回儿子。
然而没了皇帝的独宠,谁有空搭理这个曾经得宠的妃子?汐妃求天天不应,只有薛遥始终耐心地劝解安慰,并保证自己一有机会,就会去边疆找剑圣带小胖崽回来。
与此同时,皇位之争终于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薛遥作为太子一派,上朝证实了三皇子软禁七皇子,以及之后派兵追杀七皇子的详细情形。
三皇子狡辩说自己是在聆听遗诏后,紧急将七弟保护起来,严加防备,以免“有心之人”谋害新储。
还说若是他想派兵追杀七皇子,为什么不在软禁期间就动手,可见那批追兵是受旁人指使!
开脱罪名后,三皇子反咬一口,斥责太子不顾君父安危,私自离营,等同逃叛,非但没有即位资格,而且因该接受军法处置,如若不然,便要将太子的罪行,昭告天下。
二皇子沉不住气,想站出来说是自己召太子回朝处理政务,却被太子阻止了。
如今太子因罪失势,未必能再凝聚朝外势力,三皇子手握先帝三块兵符和遗诏,本就略占上风。
二皇子若是掺进这趟浑水,很可能被视为同罪,失去监国之职,太子就更无立足之地了。
两派僵持不下,朝政事务看似跟从前一样,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实际上却并不受监国的二皇子掌控。
内阁里基本都是太子的人,太子当初反对宦官干政,因此得罪了不少掌权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自然是佟家党羽。
太监们都知道,太子上位,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如今好不容易抓住太子的把柄,这群太监比三皇子还孤注一掷,竭力打压太子势力。
这场夺位争斗看不出硝烟,只是不少朝廷官员的职位发生变迁,两方都在把自己的人往重要的职位上挤。
表面的平静维持了两个多月,直到监国的二皇子中毒,这场无声的战斗才真正亮出刀刃。
好在中毒发现得及时,薛遥当时正在太子殿中议事,赶到养心殿后,立即进行了洗胃处理,二皇子才没有大碍。
所有参与膳食制作和送餐的宫人,全部被捉拿审问,罪名却被三皇子安排的替罪羊认领。
这件事,让薛遥想到明朝魏忠贤掌权期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在衣服里藏满自己带来的大饼,不肯吃宫里的东西,害怕中毒,也不敢睡寝宫,担心被魏忠贤的人刺杀。
那种情况下,魏忠贤杀掉崇祯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