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午膳是谢四郎一家都留在宫中用的,毫无疑问,圣人和太子殿下也在。
这一顿饭,估计也就是几个小孩子吃地比较安心,而许芳华和谢四郎都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再出差错。
“宋嬷嬷,你带他们几个下去小憩一会儿,记得提醒太子还要去弘文馆的。”
“喏。”
太子平时中午不回来这里用膳,一般都是会有人安排,直接送到弘文馆,而且那边也有太子能小憩的地方。
只是今天谢四郎一家进宫了,谢初夏也想让他们都多接触接触,毕竟是他的亲舅舅。
“四郎,朕这次调你入礼部,就是想要好好整治一番科举。这几年,频频传出有学子作弊或者是学子被冒名顶替一事。朕虽然一直想要大力惩处,但朕实在是太忙,分身乏术,而礼部官员们也不可能只盯着科考这一项。
你既然回来了,那就在礼部好好做事。朕希望能看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至于其它的,你不用担心,只要有人碍了你的路,尽管说,朕会派人帮你扫平。”
“喏,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为圣人效命。”
“你也不必担心,京城还是京城,朕也还是朕,你谢家,也仍
是谢家!”
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却是给了谢四郎一个承诺。
圣人没变,谢家也不会变。
京城的局势即便是再变,也不会波及到谢家。
这就是圣人的承诺。
眼下没有小孩子们了,圣人便提及了让谢荣晖进宫读书。
“东宫那边已经收拾好了,朕也都命人安排好,几个孩子到时候都住进东宫,平时太子也能有个玩伴。程耀家的小郎君过几天也会进宫,正好让孩子们多在一起相处,日后也能助太子一臂之力。”
这话就已经说地很明白了。
只要成为太子伴读,日后前程是错不了的。
“喏,微臣遵旨。”
就这样,元宝不得不搬到了东宫,宋嬷嬷也暂时调去帮忙统筹。
东宫的总管事太监,是李政亲自挑的,也是高行培养了多年的人,名叫定海,年纪不算太大,但是行事周密谨慎,最最重要的,就是对圣人有着绝对的忠心。
谢初夏舍不得,便将元宝在万福殿的住处都保留着,想着日后三不五时地也能让太子在这里住一晚。
谢初夏是单纯觉得孩子太小,过早地脱离父母照顾,并非好事。
可是她也明白,元宝不
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他是太子,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不同的,也注定了他要早早地承担起一些重担,所以,她的不舍,改变不了什么。
谢初夏因为不放心,所以在元宝搬至东宫的前几天,几乎是天天都要去东宫看看,不亲眼瞅见儿子在这里的饮食起居,她便难以安枕。
终于有一天,李政受不了了。
一连几天都是自己一人解决午膳晚膳,圣人脾气再好,也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好了,以后让太子每日去万福殿请安,你也每隔三日去东宫看看。如何?”
谢初夏撇嘴,显然是不满意。
可是圣人都发话了,她也不能不给圣人面子。
“那以后妾就选在您处理国事时去看看元宝,这样总可以了吧?”
言外之意,我不耽误和你一起相处,你就别管那么多了。
李政还能如何?
自己宠出来的媳妇,只能是继续宠着了,难不成还要换一个人宠?
太麻烦了,也没那个心力,就这样吧。
谢荣晖也跟其它的几个小伙伴一起住进了东宫。
太子伴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现在的某位伴读是比太子大三岁的,等到三两年
后,伴读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太子之后,就会被安排到弘文馆继续读书,而会有由专人再挑选几位合适的小郎君再呈报御前。
所以说,如果真地能有那种一直陪着太子长大的伴读,那是真地感情深厚,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了。
或许正是因为担心如此会影响到储君的公正和判断力,所以一般礼部和太子属官们会一起关注太子伴读的情况,从而持续跟进,大概会在三、四年左右更换一批。
当然,也会因为某种情况,而留下那么一两位伴读,自始至终都会陪伴在太子身侧。
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至于,在李政身为皇子时,他身边的伴读便是换了两三茬的,后来成为太子时,他已经不需要伴读了。
谢四郎被委以重任,其实也明白自己这件差事,就是得罪人的活。
若是换了寻常没有背景的人来做,定然是做不下去的。
而若是换了与世家过于亲近、依赖的官员来做,这件事情也是做不到位,惩处不彻底。
所以,谢四郎就是最佳人选。
他的背景强悍,在大雍能撼动他的地位的势力就没有几个。
其次,谢家虽也是世家,但是又
与那五姓七望不同,且谢家是有书院的,而且还大力培养一些贫寒学子,这与大部分的世家的观念背道而驰。
所以,谢四郎来做这件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