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转移的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 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4.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他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他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七、剩余价值率 1.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 2.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雇佣工人的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4.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榨取剩余价值。 3.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超额收益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十、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正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值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4.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生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