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手里的a专利,绝对不可能出售。 这是我国在办公设备耗材领域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如果他卖掉手上的专利,未来几十年间,我国丧失的将是整个耗材界的话语权。 东洋人为什么愿意2亿美元来收购他的专利? 垄断! 他们想继续享受垄断带来的巨大红利。 如果没有李云海的a,东洋人的a可以卖到每吨100万人民币! 失去垄断地位,有了竞争以后,他们被迫只能降价销售,利润腰斩。 然而李云海并不会出售手里的专利技术。 东洋人现在要争的,不再是垄断不垄断的事,而是要保住自己的优势,防止被李云海的新型a淘汰出局。 所以他们要争分夺秒的研制新型环保型a。 东洋人有钱,平均工资也高得离谱。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的薪酬,那就更高。 所以石田和秋野他们的公司,就算想研发新型a,代价也会很大。 再加上巨大的技术壁垒,他们也没这么快研制成功。 要了解80年代的美、日关系,让我们点笔墨描述一下这个时期的东洋。 80年代很多国人跑到东洋打工,收入非常高,月薪合人民币一、两万左右,而这一收入,一直到30年以后也没有太多改变。 在1980年代的东京,没有一万日元,你是叫不到出租车的。而这笔钱,相当于80年代的120多块钱人民币。 早在1961年,东洋dp超过500亿美元,而南韩只有22亿。 70年代初,东洋的dp超过了2000亿美元,跃居世界 80年代的东洋,是一片觥筹交错的欢宴,到处是兕觥满溢、灯红酒绿,金罍浇灌、夜夜笙歌的场景,所有的东洋人都认为股票和房地产会永远上升。那时的东洋,就是奢靡之至的资本主义代表。 这个时期的东洋,曾经是全世界仰望的对象。是啊,dp世界 索尼取代了零式战机,“轰炸”全世界;丰田汽车成为了贸易战中无坚不摧的“坦克”。 东洋的富豪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买下整个米国的地皮房产,然后再把它们高价租给米国人。 他们的狂妄自大,激怒了米国人。他们的高速发展,也招来眼红和嫉妒。 1985年,为了制约东洋,资本主义世界的五大国经济部长,美、英、日、法、德,在纽约广场饭店共同签订《广场协议》。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米国的tia。 而另一方面,80年代,被称之为中、美关系之间的蜜月期。 米国在军事上正面临另一个大国的分庭抗礼,在经济上又要面对来自东洋的挑战。 中、美关系,在这复杂的国际情势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话放到国际局势,再恰当不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云海巧妙的利用了三国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篇关于a的大文章。 看似小小的两篇报道,却折射出复杂的国际关系。 当然他也成功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东洋人对李云海的商战还没有展开,李云海却已经在背地里布下了天罗地网。 不等石田和秋野等人反应过来,一场猎杀东洋a的战争,已经遍地开。 李云海研究出a后,一直十分的低调,建厂、投产,没有做任何的宣传,也没有打什么广告。 一直到广交会上,李云海才忽然出手,一出手就是王炸。 99.99%的国人看不到ti和科学这两本杂志,自然也就不知道发生的事情。 而在国际上,华人研制成功新型a的报道,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 东洋两家a公司,慌乱之中,紧急召开了几场会议,商讨对策。 斥巨资收购李云海的专利技术,这是他们平息这场危机的最快捷径。 哪怕再多的钱,他们还是赚的。 李云海看透了他们的嘴脸,所以不卖。 收购不成,东洋a公司,只能转为自主研发,同时商量对付新型a的打击方法。 商战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价格战。 这也是百试不灵的大杀招。 其他的还有垄断打压、收购整合、断绝货源等等战术。 东洋公司之前找李云海谈判,想收购他的专利技术,甚至提出来收购他的工厂,这些都是商业战术的运用。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