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野猫 > 历史军事 > 霸王! > 第5章 贫富倒置

第5章 贫富倒置(2 / 3)

上的最重要县邑了,几乎相当于长安城旁边的五陵,要不了多久,里面就会住满了达官显贵,五陵少年。

张昭这也是想用郑礼之政才,开垦丹阳,建设建康繁华。

郑礼三年前到乌伤县时,时惟空城,郡县空虚,而待其离开之际,县内已然沃土千里,有了数千户人家。

若是能将这壮举在秣陵复现,秣陵恐怕无需几年就能从三千户人家,涨到户籍过万,为天下赞。

孙策也没敢想治下每个县的人口都有上万户,那一百一十九个县,户籍恐怕还要超过贞观之治初期了。

能有十几个县甚至几十个县户籍过万,江东就已然堪称盛世!

孙策认真的对郑礼询问道:“丹阳如今形势与会稽相类,卿为秣陵县君,可有何治县良策?”

郑礼显然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立即答道:“自汉列亭障以来,丹阳居民杂处,所来从旧。百姓大都以织毛毡、勤耕殖为本业,民大率贫瘠。镇夷山越,气习刚勇,好勇斗狠,历代相沿,以至今日。”

“我以为当改易其俗,四境之内,皆劝课农桑,以丝织锦缎,代其毛毡,以阡陌良田,代其耕殖山间。阅武暇日,则诱习诗书。习学者,免其税赋,如此必使民慕习文教,夷俗丧变。如此阡陌之间或陋习难除,而富庶之家,必率尚廉洁。”

免赋免税这件事还有待考量。

孙策宁肯像秦朝一样,给勤耕尚学的孝悌力田发布帛、肉、油,也不期望免税,导致国家最后像大明一样征不上士大夫的税来。

不过郑礼说的另一条,孙策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倒是跟甘宁有些不谋而合。

那就是在秣陵附近也广开桑田,用生丝纺织取代其毛毡耕牧,吸引山越风俗、文化皆与华同。

见孙策还在思考,郑礼说道:“只要将军麾下大军未殁于战事,丁补于伍,便不会如凉、并一般,番夷内附,近据郡县。”

孙策不禁莞尔一笑,你这还真是信任我啊。

要我大军屡战屡胜,不能大规模的抽丁补充军队。

这么说来,募兵制的精兵军队,还真是比较适合同化异族。毕竟民间有大量的壮丁,不会出现民间空虚、被番夷反客为主的情况。

不过既然郑礼都已经有如此信念了,孙策自然也是雄心壮志,相信自己必能以精兵强将,扫平乱世。

随后孙策说道:“卿所言,与孤志向相合,随后可致信一封与长史详谈此事。孤此来是为了查看一番秣陵县的邸阁、仓廪情况,以建驿路。”

理论上这个事情,其实应该找县丞。毕竟县丞负责一县内的仓储事宜。

但如今制度下,县君权力极大,能插手一县内所有事情,从税收、储存、治安到人口、文教、甚至兵事都能干预。

所以孙策已经有意废除县丞,把田曹跟市曹合兵,成立一个专门的度支,来专业化管理税吏和征税。

当然对应的,中枢也会设立三司制,负责度支、市舶、户部三大财政。

不过这个事完全急不来,至少要等驿站建起来,孙策能够强力掌控各县的时候才能推进。

郑礼也没有多想,立即回道:“如今秣陵县邸阁中有粮仓三座,义仓两座,一共存有椹干两千石、豆子一千五百石、麦麸五百石、粟米一千石、稻米五百石,共计五千五百石谷粮,以备荒年。”

荒年能吃麦麸,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秣陵县能存储五千五百石粮食,大概能够五百户人家渡过荒年,比十室九空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只是孙策眉头微蹙,问道:“今年梗稻丰收,为何不多储存一批稻米?只积储了五百石。”

郑礼不慌不忙的回道:“义仓两面储存的便主要是稻米。稻米规模有限,主要原因有二。”

“一则义仓数量不足,县里正招募百姓,新建三座义仓,力争明年春耕之前,能建完三座义仓,储米两千石。”

“二则就算义仓建起,官府、百姓亦不敢大量储存稻米。稻米积储之后,只两三年便会发霉。而粟米若储存完善,能积储五六年,听闻建康城新建粮仓,以地窖储藏,设数层草木灰防潮,更是能储粮长达七年有余。”

顾雍认可的点头,说道:“据我所知,民间一般是豪强之家种稻米,贫寒之家种粟米。稻米丰产,豪强可以大量售出,赚取财富。粟米耐旱易储,百姓则备之以应荒年。”

孙策感叹道:“民生不易啊。如今国家虽有小安,但百姓仍忧饥馑。如此可见民心依然不安。”

百姓显然就是不相信如果再出现旱情、兵灾的情况下,官府会从吴郡、会稽等地运送来几百万石粮草,赈济灾民。

当然绝大部分百姓可能也不相信,如今江东一个郡产出的粮食

最新小说: 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 公子无双 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 史上第一驸马爷 说好的去扶贫,怎么扶到了女帝? 饥荒年:为香火成神,我率饥民造反 三国全是我岳父,这仗该如何打? 三国:孙权二叔莫嚣张,小爷交友就变强 无双皇子:从苟起来开始无敌之路 让你去和亲,你在敌国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