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角色。逍遥津之战,他只是击溃了东吴大军的前锋。并不是围困了孙权的中军。是孙权又菜又爱玩,跑到了前锋去督战攻城,又在撤退时亲自为大军殿后。 但事实就是,这只是一场张辽的突击战,对战局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张辽被吴军围困,突围回城之后,吴军又围城十余日,攻之不克。 真正影响战局胜负的,还是从北面来的曹魏援军。 如果没有援军,就算张辽再能打,合肥再坚固,被围上一段时间也得被攻破。十几天打不下来,那就打一百几十天,一百几十天还打不下来那就打一两年,早晚能围困攻破。 而荆襄之地固若金汤,江夏作为军事重镇修得城高池深,完全是合肥战场的加强版。 黄祖以两万人固守城池,就算没有援军,江东军两万人恐怕没有经年累月也根本攻不下来。 更棘手的是,刘表带着十万大军驻扎在江夏以西百里左右,也不与江东大军交战,就虎视眈眈,在一旁寻衅而动。 一旦江东大军攻城不顺,出现混乱,立即趁势猛攻,十万大军压上来。 孙策就算是当世军神,也抵挡不住。 所以孙策如果想要真正的报仇,而不是图一个报仇的虚假名声,就应该等待时机。然后在这段时间,扩张疆域,壮大势力。 鲁肃给孙策和孙权提的完全不同意见,正是其战略规划大师的体现。 因为孙策和孙权所面临的时势完全不同。 孙权继位之时,北方已定,进攻相对虚弱的荆州,是其最佳之选。 而孙策提前平定了会稽,所面临的时局更是与孙权甚至小霸王皆截然不同。 这就必然使战略截然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轨迹。 后世普通穿越者,如果以为背了几个战略,就能在汉末混个谋士,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如果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就算熟背隆中对、榻上策,那也是东施效颦,在诸侯眼中,只是一个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无知之辈。 谋士?不被砍脑袋就不错了。 而鲁肃提出的徐州会盟战略,显然就是审时度势,为江东制定的最合适战略规划。 大军北伐,进攻江淮一带,趁徐州诸侯们混战之际,迅速夺取淮河以南,将江东的疆域扩充到淮河沿线。 这一点,孙策自然是十分认可的。 守将江先守淮,将淮泗地区都纳入势力版图,其战略意义无比巨大。 不仅江淮水网可以层层阻击北方政权。且守住淮河意味着豫州、徐州变成战略缓冲区,极大削弱了北方国力,壮大了南方的势力。 当然,对当下的江东而言,防守不是重点,重点还是第二条。 将淮泗地区纳入势力版图后,将极大的扩充孙策的势力,北伐统一全国,成功的可能性从一成至少提升到了五成。 毕竟一个长江以南的政权想要一统天下的难度,和一个淮泗、江南尽在掌握的政权,想要一统天下的难度可谓是天差地别。 如果顺利拥有了淮泗一带的版图和人口,大军从淮河出发,北上几百里,就能攻进兖州、豫州。 这比从江南进攻,节省了近千里的路途! 而目前占据淮泗地区的人,正是袁术、刘备、吕布这些正在混战的诸侯。 可以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什么叫做有机可乘。 相比于荆襄九郡的铁板一块,固若金汤。刘表的带甲十万,上下一心。徐州这里不仅各自混战,且势力更加孱弱。 尤其是最具凝聚力的刘备被摧残,最富庶的袁术,铁了心要称帝,而吕布又勇而无谋,轻狡反复,唯利是视。 孙策挥师进入徐州,想不克济都难。 就吕布那三千部队,打打袁术可能还行。要跟江东的上万大军相抗衡,绝对是以卵击石。 如果不发生变故,孙策先期拿下广陵,绝不在话下。 可是,这仅仅是如果! 因为到了现实当中,一定会有变故。 不论是下邳陈氏、还是袁术阴谋,都会挑拨江东的豪强、宗贼,为乱后方。 甚至山越可能都不用挑拨,就会不时发起叛乱。 如今丹阳、豫章都被纳入掌控,这两郡加上会稽郡,南部都是山越纵横之处。 任何一郡发生山越叛乱,都可能绵延四起,使数郡之地统治不稳。 可以说山越为患,是江东北伐的最大隐患。 甚至威胁性与匈奴、鲜卑不相上下。 但北方的曹魏可以放弃幽州、放弃并州,大量郡国送给胡人。 江东的土地就这么大,总共就